明天,我要參加一場與就業相關的筆試。準備時間只有短短一週,距離學生時代已經久遠,唸書的專注力與動力也難以找回。這次考試包含邏輯與程式兩大範疇—要嘛無法準備,要嘛早已熟悉,所以也只能祈求自己明天能發揮出穩定的水準。
說起考試,尤其是筆試,幾乎佔據了我整個年輕歲月。從小學到大學,每一次都希望能每題作答正確、完美演出,但現實往往讓人挫敗。我在學業上的表現並不突出,也不算差,但久而久之,考試的陰影卻如影隨形。每次拿到考卷,總會湧現焦慮、緊張與不安,彷彿早已寫進記憶裡的慣性反應。

但社會需要一套標準來評估人才,而筆試,似乎依然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這種制度雖然效率高,卻常常忽略了人的多樣性與潛力,尤其是在亞洲社會,從小考到大的文化,讓我們很容易把一次考試成敗等同於個人價值的高低。這種等同式的認知,正是恐懼產生的根源。恐懼,是因為不想被貼上「不合格」的標籤,是因為不想努力白費,是因為太渴望被接納。
我相信未來 AI 能帶來的,不只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是制度層面的變革。或許未來,社會將更看重「真實表現」、而非「紙上成績」;將更願意觀察一個人在現實場域中的應對,而不是一場定時、定格式的考驗。
但在制度尚未改變之前,我們仍得在現有規則下努力。即使恐懼存在,我們仍要一次次踏上考場,一次次面對自己,一次次戰勝那份不安。
恐懼不是不能被消除的,它只是提醒我們:「我們還在意,也還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