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F1電影》,你自然地會連想到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Joseph Kosinski的另一部作品《捍衛戰士:獨行俠》,題材從天上到地上,主角一飛官一車手,湯姆克魯斯對上布萊德彼特的明星形象,重返戰場的中年硬漢,如何和新生代同場競技;而在拍攝語言與視覺風格上,也呈現出柯金斯基對「速度、孤獨與榮耀」主題的延續與變奏…這兩部電影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速度爆炸的動作感,而是一種存在狀態—主角與機械之間的共鳴、孤狼的生存法則,與時代對話的方式,在觀影體驗上的沈浸儀式…
《F1電影》承繼了《捍衛戰士:獨行俠》電影美學,這次緊貼地面,在賽道上感受另一種壓迫性極高、真實觸感更強的「速度感」。這也是為什麼雖然電影是由Apple TV+出資,但我仍然推薦大家進電影院看這部作品的原因,除了Vision Pro外,我想不出電視、平板或手機,要如何呈現這部電影的完整體驗?投入重金,請來大導演與大明星,只為了讓觀眾重新坐進戲院,感受速度的意義,把物理體驗具像化,《F1電影》這部作品,說穿了,不只是拍一部賽車片而已,而是一場文化與技術的佈局。

這部電影的故事,講的是賽車手桑尼海耶斯(布萊德彼特飾演),在1990年代,曾是前途無量的一級方程式新秀車手,但一次意外讓他墜入谷底…30年後,昔日隊友,也是面臨車隊解散的魯本賽凡提斯(哈維爾巴登飾演),回頭找上受僱車隊傭兵的桑尼,說服他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重回一級方程式的賽場,並幫助他拯救車隊。這過程,有與新秀選手的磨合,有時不我予的喟嘆,有力證自己的橋段,有過往陰影的逼近,很多時候,《F1電影》劇情是可預測的,或是冷靜疏離的,但這並不是本片的魅力之一,因為為了呈現「速度」,電影讓「快」成了一種觀看方式,更準確地說,它是一部關於「如何讓觀眾身歷其境地感受速度」的作品。
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延續《捍衛戰士:獨行俠》的實戰拍攝哲學,讓攝影師Claudio Miranda,採用真實F1場地、實車操作與全新IMAX微型攝影機結合的方式,將鏡頭裝進賽車裡頭、貼近車身,多角度遙控機制,讓布萊德彼特與專業車手一同穿梭於賽道上,把觀眾帶進如同車手本人視角的緊繃瞬間,讓你不是「看到車子在跑」,而是感覺自己「就在那台車裡」迎風疾駛。

你可以不知道什麼是一級方程式賽車,也不知道哪個選手是哪個車隊,也不用知道這裡面有多少F1名人客串,但你可以在第一幕過彎的加速聲中體會到,這部電影拍的是速度的哲學,是看電影的你的身體反射。《捍衛戰士:獨行俠》讓我們在戰鬥機的機艙內體驗「飛」的快感;《F1電影》則讓我們緊貼地面,體驗「駛」的極限,這些電影的成功關鍵,並不是靠特效或剪接,而是如何在銀幕上重建「臨場感」,從車身的震動到剎車時金屬摩擦的聲音,從風聲如何在耳邊掠過到引擎的爆震,這不只是技術堆疊,而是一種電影語言的革新。
為了能讓電影不會淪落到技術展示大會,《F1電影》在劇情上也有用心到。這部電影,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桑尼,再度披上戰袍回到賽道,與新秀約瑟夫之間的競爭又必須合作的關係,電影並未落入老套的「世代對決」套路,而是將焦點放在彼此試圖理解的過程,看到老派價值如何在當代被重新定義。

在這部電影裡,所謂的「老派價值」指的是:對專業的堅持、對榮耀的尊重、對機械與人的關係懷抱敬意,以及不靠流量、不討好觀眾、也不簡化事物的態度。桑尼並非一個過氣英雄,而是一個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仍相信某些原則值得被堅持的中年熟男角色。
沉著、冷靜、年紀帶來的皺紋外,仍保有野性,他不再尋找勝利,而是在找回自我價值與存在理由,布萊德彼特在《F1電影》中的明星魅力,真的是火力全開,在保養得宜的外型之外,他傳遞的價值觀,不會爹味十足只知道教訓後輩,也不是一味否定當代科技與媒體操作的老頑固,願意理解現代團隊工作,接受數據分析、學會妥協,看到年輕世代的才華與熱情,但同時,他也堅持著一些「只有親自駕馭過才懂」的職人精神—像是怎麼靠直覺判斷賽道、怎麼在失控時與車子對話、怎麼不被勝負牽動節奏。這些價值,可能不再流行,卻在一次次危機中被證明:仍然有其獨特意義。電影甚至安排了商業間諜、技術戰、資源掠奪等元素,讓戲劇張力遠超過單純的賽車場景。

當引擎聲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導引電影節奏,延伸角色情緒,營造「身歷其境」感,《F1電影》彷若一部車內驚悚片;此外,我覺得《F1電影》拍到了一件過往賽車電影題材鮮少提及的事情,那就是:為什麼有人願意把生命賭在速度上?!《F1電影》不是每個人都會愛上的電影,但它的確也是一部用電影影音技術把人拉進銀幕、用速度讓人忘記時間的電影,電影乾脆精準的剪輯節奏與音效設計,實車爆發與剎車火花的切換伴隨引擎轟鳴與風聲呼嘯,視覺震擊感直逼觀眾感官反應,電影對於重現「感官沈浸」的野心,讓每一聲引擎,都不只是聲響,而是一種召喚,一種提醒,光線與金屬的冷峻交互,漢斯季默的電子管弦混合配樂,形成對「速度」本質的一種詩意解構—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拍,觀影還可以這樣感受,也說服觀眾這群賽車手追求快那0.01秒的熱情與視死如歸。
Apple TV+不像Netflix拼數量或其他串流玩綜合平台,這次出錢拍《F1電影》是一場品牌價值的展示:我們不只出錢,我們出的是願意讓創作者自由實現的空間,於是我們在電影院看到了一部不是單純為串流而拍的電影。未來,這種體感電影會不會成為 Apple Vision Pro 的原生內容之一?很有可能,透過《F1電影》這樣聽到、看到,也感覺得到的電影,我不排斥未來有更多這樣的體感電影電影出現,當然,前提是也得要好好的說一個故事。

我還蠻期待《霹靂男兒》的阿湯哥和《F1電影》的小布,來一趟破次元的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