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看Netflix花大錢拍的那些電影時,在有誠意的藝術端電影之外,可以理解它們大量端出AI劇本來博點閱的爆米花電影,Apple TV+也投資電影,但是之前投資像《花月殺手》、《拿破崙》、《曼克》之類的作品,還可以說是看在大導演們的面子,藝術成色極高;但投資《F1電影》?這部由《捍衛戰士:獨行俠》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Joseph Kosinski執導,布萊德彼特主演,採IMAX、杜比音效拍攝的賽車電影,扣除掉戲劇推進的部分,全片極仰賴大場面、高規格的劇院等級的體感空間,這種「不適合小螢幕觀看」的電影,值得我們多想一層,Apple到底在投資什麼?

《F1電影》這次遵循著過去線上戲院後上串流的政策,等於是讓觀眾先在電影院,享受了一次聲光饗宴後,進入串流自然會有話題;只是跟過去《花月殺手》、《拿破崙》、《曼克》不同,《F1電影》是為大銀幕而生的電影,看這部電影一定要選規格越高的電影院,越能呈現電影在追求只求快0.01秒的快速激情,它的影像設計「幾乎像是坐在副駕駛席看世界」,要拍到這種程度,在電影之外的技術水平要求極高。現在2025年中,就可以斷言《F1電影》會包辦明年奧斯卡所有的技術獎項。只是一個串流平台投資拍一部著重實拍技術聲光美學的電影,Apple TV+的策略傳遞了一個訊息:「我們是願意為創作本身出錢的那一方。」
首先,這部電影一種對於自己企業文化與審美品味的展示,它不像N家追求產量和熱點,Apple家顯然不滿足只是被「看過」,他們花那麼多錢,那麼多工,就是為了建立品牌的的可信度,即使觀眾最終在小螢幕上觀賞,它仍傳遞了一個訊號:「Apple Can Do It!」。

其次,《F1電影》不只是一部電影,更是Apple整個生態系的試驗田。用了和Sony共同研發,採用全新微型IMAX感光模組的車載攝影設備,Apple自家影像技術、剪輯軟體,創造一種「全沉浸式」的內容,說《F1電影》根本就是一部為Vision Pro頭戴裝置而拍的電影都不為過。未來戴著Vision Pro,在家模擬坐在F1駕駛艙裡,經歷這部電影的速度洗禮,Apple投資不是一部電影,而是展現未來的觀影體驗。

從這個角度來看,《F1電影》定義了下一代觀影的方式,你可以選擇在電影院大銀幕裡體驗,也可以私密的用頭戴裝置享用,它不是為手機、平板、家庭劇院拍的電影,而是為品牌未來拍的內容…因為有這個前提在,《F1電影》的節奏、故事、對話設計,都顯得有些冷靜,乃至於疏離,因為它是一部有方向性的電影:讓大銀幕恢復意義,讓速度回歸身體,讓串流平台跳脫手機思維,重新思考「觀看」這件事的意義,建立一條根源自技術的品牌建立過程。
而作為觀眾,我們需要為這樣的選擇,走進戲院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