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言喵語 Cat Lover Meows 🐾
“Dogs come when they’re called; cats take a message and get back to you later.” 「狗被叫會來,貓則會記下訊息以後再回你。」— 瑪麗・布萊(Mary Bly)
這句話出自瑪麗・布萊(Mary Bly)。她出生於1962年,是美國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英語文學終身教授,專攻莎士比亞與早期現代戲劇,同時以筆名 Eloisa James 撰寫暢銷的攝政與喬治時代愛情小說。布萊擅長以優雅、銳利又幽默的筆觸,捕捉人際情感的曖昧與分寸。正如貓咪,不聲不響,卻總能留下深刻印象。貓與人的關係,從來不是「誰屬於誰」,而是一場悄然無聲的共存。
靠近,但不佔據
貓咪的親密,是帶著空間感的。牠們總在你視線範圍內,卻未必闖入你正在進行的世界。牠會靠近你,卻不黏人。像懂得分寸的朋友——既不疏離,也不糾纏。
當你試圖逗牠時,牠會後退一步;而當你不理牠時,牠反倒默默靠近。這不是傲嬌,而是一種選擇:選擇不打擾,也選擇在值得出現的時刻出現。
在文化裡,牠總待在邊緣
在日本文化中,貓常是自由與寧靜的象徵——穿梭於和室與庭院之間,自在而非附屬;牠不屬於哪裡,卻在哪裡都合宜。
歐洲古典繪畫中的貓也耐人尋味:家人和神職人物站在畫面中央,貓則躲在角落、桌腳或窗邊。牠從不佔據視覺焦點,卻始終在場。這種邊緣的存在感,本身就是一種風格:低調,卻無法忽視。
我的貓教我不越線
我的貓從不主動討拍,也不擋我鏡頭或鍵盤。當我需要安靜時,牠會默默坐在窗邊像個靜物;等我終於喘口氣,牠才悠悠走來,尾巴輕掃腳踝,像在提醒我:「我一直都在,只是不吵你。」
這樣的牠,讓我慢慢理解:那是一種親密,不是介入;牠無動靜,不代表不在乎。
有段時間我工作壓力大,下課回家腦袋像被檔案夾綁住,想靜卻靜不下來。貓不會湊過來撒嬌,只是跳上窗邊靜靜坐著。有時,牠會從我背後椅背繞過來,用尾巴輕輕掃我一下,彷彿在說:「我在這,別急躁。」
牠不主動討關注,卻總在我最需要時出現——不是介入,而是守候。久而久之,我開始懂得:不是每段關係都需要語言和動作去證明。有些連結,是無聲的,是尊重彼此空間的默契。
喵之叮嚀
有邊界的愛,不致使人窒息;真正的陪伴,不需時時緊貼,而是懂得何時靠近、何時靜默。就像貓咪:不打擾、不依附、不強求。在適當的距離裡,彼此呼吸得更自在,回應也更從容。正因為不抓取、不掌握,所以情誼才得以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