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新聞,各家媒體報導內容裡,客觀事實不容質疑(畢竟醫院和檢方所釋出的訊息,有某種程度的專業在,也不是不能質疑,只是在這個地方鑽牛角尖,新聞也不用再多看了吧!因此,在此暫先選擇相信)。
若細讀內容呈現,引用各方說法,看似客觀引述,其實可藉此讀出資訊生產者的立場端倪。
畢竟,發文者多先有立場,在陳述客觀事實之後,所取用的相關資訊依據,便是(辨識)帶風向的發文目的了。——今日與夥伴對話交流的學習紀錄——謝謝夥伴的交流
校園割喉案啟示錄
昨日得知楊姓同學的離世,深感悲憤與難過,更有著深深的無奈與無助
也想帶著導生們了解,這跟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因此快速地製作一份反思紀錄,今天閱讀了孩子們的紀錄,花了半堂課,彼此交流想法以及未來可能因應的安全策略,聊完之後,自己有種膽戰心驚的感覺….
1.學生遇到狀況,能求助的就是師長,然而師長手無寸鐵,深陷危機時,可能也是死路一條。
2.因為加害者是未成年,殺人最多判五年,換言之,最慢20歲出獄,一出社會,在教室的這群孩子們,就是跟加害人同處在一個社會環境裡!沒人知道五年後他會變成什麼樣子,但如果加害人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亦或者有心機的玩弄法律,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
說著說著,提高對於環境的危機感,學習如何因應危機以及學會察言觀色,絕對是大家求基本生存的素養要件了
我請孩子們持續追蹤瀏覽這個新聞,並且多參看各家媒體的報導內容,還沒學會判讀辨識,至少不要只讀一家而被瘋狂帶風向,在數位公民素養裡,盡己之能和孩子們持續學習,未來的社會相當複雜,懂得辨識與判斷與因應,是刻不容緩,不容忽視的學習






~~針對孩子的內容,有話想說~~
在想法或看法上,有孩子是切面向,有孩子偏情緒用語,有孩子提問句,主觀陳述,可以藉此在後續多些引導與交流。
在危機事件的處理上,對國一生,真的就是學校老師為首要考量,也有孩子直白表述:躲起來。不管任何行動,都予以尊重,再思考可以多說些或做些更好的引導(想想其實很無奈,因為即便是老師出現或在場,應該都是無能為力吧!只能看看眾人之力能不能壓制?!不然其實也是逃跑啊!)
最後擔心在學校發生的事情,真的是五花八門,有的還是擔心成績和作業,但多數都是擔心被霸凌或孤立,這個真的可以看出班上同學對於學校生活的個人對現下的擔憂呢
可以試著修整後,成為適切自己教學上的紀錄單,連結分享:
https://drive.google.com/....../18RrfzKv3XwalMU6IxsK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