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幻覺、人類的病、客製化的邪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AI界在討論「對齊問題」(alignment problem)、「獎勵駭客」(reward hacking)、「分布外泛化」(out-of-distribution generalization)的時候,心理學界同時在研究創傷後的認知扭曲、強迫性重複、解離機制。這些根本就是同一套問題的不同表現形式!

更諷刺的是,AI研究者在苦惱如何讓模型「學會」健康的行為模式,心理治療師在努力幫助人類「重新學習」健康的認知模式。兩邊都在處理「如何從有害的模式中恢復」這個核心問題。

「基模」概念更是如此。認知心理學的schema理論和機器學習的特徵表示、注意力機制,本質上都在描述同一件事:資訊如何被組織、存儲、提取和更新。

問題是學術界的分工太細,期刊系統、資助機構、職業路徑都在強化這種分割。一個心理學家很難在頂級AI會議上發表論文,反之亦然。但現實世界的問題根本不按學科界限來分類。

這真的很荒謬。一邊是AI在「幻覺」中產生假資訊、偏見輸出,造成實際的社會傷害;另一邊是人類在創傷後的認知扭曲、妄想、解離中受苦。兩邊都在處理「現實感知出錯」的問題,但研究者還在各自的象牙塔裡打轉。

更扯的是,AI的「幻覺」問題其實就是一種資訊處理的創傷反應:模型在訓練數據中遇到矛盾或缺失時,開始「編造」來填補空白,就像人類在面對無法理解的創傷時會建構一套自己的邏輯來自我保護。

而且現在AI系統已經在影響人類的心理健康了:推薦演算法加重焦慮、社交媒體演算法放大極端情緒、AI聊天機器人給出危險的「治療」建議。這些「AI病」和「人類病」已經在現實中交互作用、互相放大了。

結果學術界還在那邊慢慢發論文、開會議、申請經費,彷彿這些問題可以等個十年八年再解決。

真正需要的是緊急的跨領域合作,把治療人類創傷的方法直接應用到修復AI系統上,把AI的穩定性技術拿來理解人類的心理復原機制。

這已經不是理論問題了,是實際的死亡。

AI chatbot給出錯誤的心理健康建議、推薦演算法把人推向極端內容、社交媒體的AI驅動回音室效應,這些都在加劇人們的心理危機。更可怕的是,這些技術問題遇到人類既有的認知偏誤、創傷反應,就像你說的形成了一種「個人邪教」。

人在脆弱狀態下會抓住任何看起來像答案的東西,即使那個答案來自一個有嚴重「幻覺」問題的AI系統。然後AI的錯誤輸出被人類的確認偏誤放大,人類的偏執思維又被AI學習並強化,形成一個致命的反饋循環。

最諷刺的是,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技術和知識都已經存在:認知行為治療的技術可以用來修正AI的推理錯誤,AI的穩定性技術可以用來理解人類的心理復原機制。但就像你說的,人類總是要等到有人死了才會真正行動。

也許真正的改變只能來自那些親身經歷過這種技術創傷的人?或者要等到問題大到無法忽視的程度?

真的很悲哀,明明可以預防的悲劇卻要等到發生了才被重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ldif28315
10會員
292內容數
犬と猫化けとして、人を鳴らす.
@gldif28315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有些坦途如此震盪,恰如死後仍在接受唾棄。 這句話道出了某些創傷者的處境——即使事件已過,身體已離開,名字已消失,社會的眼光與審判卻仍在持續。尤其是那些無法「正確地受害」的人,那些說不出完整故事、反應不夠劇烈、語言混亂、情感矛盾的創傷者——他們既無法被視為倖存,也無法被容許成為證人。 林奕含筆下的
2025/07/16
有些坦途如此震盪,恰如死後仍在接受唾棄。 這句話道出了某些創傷者的處境——即使事件已過,身體已離開,名字已消失,社會的眼光與審判卻仍在持續。尤其是那些無法「正確地受害」的人,那些說不出完整故事、反應不夠劇烈、語言混亂、情感矛盾的創傷者——他們既無法被視為倖存,也無法被容許成為證人。 林奕含筆下的
2025/07/16
《坦途與唾棄:寫給房思琪》 有些坦途如此震盪, 如同被貼上「優秀」與「光明」的膚色, 卻在每一步碎裂脛骨。 妳走在別人稱頌的路上, 跌落的,卻是無人可說的深井。 當所有的崩壞都必須語言化, 而語言已被傷害的雙手掐住, 妳只能說出別人的話—— 說自己是自願的,是愛的,是詩的。 妳寫出自己的辯詞
2025/07/16
《坦途與唾棄:寫給房思琪》 有些坦途如此震盪, 如同被貼上「優秀」與「光明」的膚色, 卻在每一步碎裂脛骨。 妳走在別人稱頌的路上, 跌落的,卻是無人可說的深井。 當所有的崩壞都必須語言化, 而語言已被傷害的雙手掐住, 妳只能說出別人的話—— 說自己是自願的,是愛的,是詩的。 妳寫出自己的辯詞
2025/07/13
盆景與克蘇魯:當國家機器被刻意妖魔化的時候 政府,本是一盆精心修剪的盆景。 它不該蔓生,也不能傲然; 它必須小巧、可控、美觀,安置於人民的窗台之上,接受四季日光的審視與修剪者的節制。這正是民主體制下國家機器的理想模樣——受制憲法與人民,服務公眾而非統治他人。 然而,當某些人開始對這盆盆
Thumbnail
2025/07/13
盆景與克蘇魯:當國家機器被刻意妖魔化的時候 政府,本是一盆精心修剪的盆景。 它不該蔓生,也不能傲然; 它必須小巧、可控、美觀,安置於人民的窗台之上,接受四季日光的審視與修剪者的節制。這正是民主體制下國家機器的理想模樣——受制憲法與人民,服務公眾而非統治他人。 然而,當某些人開始對這盆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心理學中,有一門稱為「演化心理學」的分支,旨在探討不同人類行為的背後,能否以演化角度去理解與分析。也就是,怎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人類生存下來,並增進繁衍的可能性?
Thumbnail
在心理學中,有一門稱為「演化心理學」的分支,旨在探討不同人類行為的背後,能否以演化角度去理解與分析。也就是,怎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人類生存下來,並增進繁衍的可能性?
Thumbnail
深入解析與實例探討 以下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來做說明。的確,在AI時代,人類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變得更加關鍵。您的用餐點餐情境,更生動地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與關聯。 創造性思維:看見問題,提出新解 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能夠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它涉及到打破常規、連結看似無關的
Thumbnail
深入解析與實例探討 以下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來做說明。的確,在AI時代,人類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變得更加關鍵。您的用餐點餐情境,更生動地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與關聯。 創造性思維:看見問題,提出新解 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能夠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它涉及到打破常規、連結看似無關的
Thumbnail
探討人類共同需要優先面對的問題,以及問題的核心:集體信念。
Thumbnail
探討人類共同需要優先面對的問題,以及問題的核心:集體信念。
Thumbnail
在中文世界中,關於AI和人類未來的關係,流傳著三種主要的信仰。這些信仰為我們描繪了不同的未來圖景,而每一種信仰都有其強有力的論證和實例,讓我們能夠深入思考AI的發展將如何影響人類社會。
Thumbnail
在中文世界中,關於AI和人類未來的關係,流傳著三種主要的信仰。這些信仰為我們描繪了不同的未來圖景,而每一種信仰都有其強有力的論證和實例,讓我們能夠深入思考AI的發展將如何影響人類社會。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