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講座開始的自我追問
7 月 1 日,我坐在宿舍晚上打開YT,聽書店老闆分享〈不只是作品,更是產品〉。我的心得是:「若想長期創作,先把靈感拆解成可重複的『原子習慣』,才能在日復一日的行動裡孵化出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這句話像石子落水,引起一連串漣漪:我想到那些漂泊四方、被稱為「浪人」的朋友,想到自己奔走國內外策展、教學、研究的路程,也想到學生口中的「國際化」究竟該如何落地。

浪人與留學──漂泊不必然帶來國際化
「浪人」一詞最早使我聯想到孔子周遊列國的身影。即便如孔子這般兼具人格與學識魅力,能一路追隨他的弟子也不算多,可見漫遊之路並不浪漫。當代社會常把「浪人」與「留學」並提:大學四年或研究所兩年在海外深造,的確能為履歷添光;然而若沒有清晰目標與反思機制,漂泊往往流於打卡式的「景點收集」。曾有學生在面談時自豪道:「我去了十七個國家!」追問之下才發現,他對當地產業、生態與文化的理解停留在「我吃了某家名店拉麵」的深度。反觀另一名曾在德國攻讀工程碩士的學生,只提到「兩年內把同實驗室學長留給我的半成品機構徹底優化」,沒提太多旅行,但回國即獲半導體廠錄取。可見關鍵不在於漂泊的距離,而是漂泊期間能否累積獨到的能力與敘事。
運動與自我迭代──從五公里到全程馬拉松
自我迭代不只在職場。高中時我跑步墊底,17 歲起強迫自己清晨五點出門;25 歲開始練配速,從 7 分速拉到 5 分速;30 歲報名半馬,終點線前第一次哭得像小孩。之後我兩度遠赴日本:一趟是京都馬拉松,一趟為追火車的鐵道馬。第一次因拖延錯過早鳥房,最後只剩膠囊旅館,逼得我把行李拆成「可掛牆」與「可卷收」兩袋;第二次學乖了,報名成功立刻鎖定住宿、機票與保險,連每日飲食都排好。
這段歷程讓我體悟:所謂「最小可行性策略」,就是把看似龐大的目標切成可掌控的日常行程。跑步、寫研究計畫、策劃展覽皆然。
打工度假、數位游牧與「本國異地居」
近年「數位游牧」成社群熱門標籤。我曾在東京連鎖咖啡店裡,與三位自稱「數位游牧」的朋友閒聊。他們大多接平面設計或行銷外包案,白天在咖啡店工作,晚上住多人共用空間。三個月過後,其中兩人因案源不穩、開銷過高而選擇回國。
而在台灣,我認識幾位「本國異地居」的夥伴:同樣是遠端接案,但僅從台北搬到嘉義、台南。生活成本降低,週末便能回北部客戶端做簡報;在地方青創基地累積人脈,又能將北部資源導流南部。相比海外游牧,這種「同文化、低差異」的橫移反而更能沉積資本與社群。
深耕單一區域──由點成線,再結成網
我推動國際合作的策略,是在重複往返中把單一區域耕深。剛開始,我選定熊本與山梨兩地,因這裡同時具備高齡課題、半導體供應鏈與地方文化三種元素。第一年僅完成基礎參訪;第二年帶學生做小型工作坊;第三年索性舉辦跨域展覽,把台灣長輩的 AI 健身實踐結合日本銀髮社區需求,發展可移植的服務模型。──這就像在同一片土地反覆翻耕:先挖掘土質,再施肥、播種,最後才收穫。若一開始就貪圖遍地開花,很容易淪為「到此一遊」式走馬看花;真正的價值,往往要在時間縱深裡慢慢沉澱。
南社社區到山梨大學──AI 健身公益工作坊
兩年的往返也讓我累積另一個夢想:把台中南社社區高齡者的運動成果,轉化成可被觸發、可被擴散的互動裝置。今年,我和學生、社區長輩共同設計一面「NFC 運動牆」。牆面鑲有 16 塊木製拼圖,每塊內嵌 NFC 晶片,對應長輩日常練習的 16 個動作。觀眾用手機感應,即可播放健身教練示範與長輩練習影像。九月,我們將把這套作品搬到山梨大學圖書館展示,並在現場招募日本學生試用。對我而言,這不只是跨國策展,更是一場「跨世代、跨身體」的對話──讓最小可行性產品成為連結人群的節點。
結語──浪漫之外,務實更長久
回望這一路,浪人之路固然浪漫,卻絕非萬靈丹。重要的不是去了多少國家、蓋了多少章,而是:
- 裂解目標──把宏大理想拆成日常行動,建立原子習慣。
- 對接需求──讓專業能力與產業痛點精準相扣。
- 累積敘事──持續記錄並回顧,把經驗轉化成可複製的 know‑how。
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思維提醒我:無論身在何處,只要能持續萃取專業價值、編織人脈網絡,並將所見所學化為可迭代的成果,漂泊也能變深耕,浪漫更能化務實。這,正是我在創作、教學與國際合作三條路上,願意反覆踐行的核心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