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與 Miles 討論現代學生常見的兩個困境──「體驗不足」與「缺乏榮譽感」。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生對目標的堅持往往難以長久維繫。筆者認為,「努力」與「紀律」原本就是相輔相成;若再加上優秀同儕的支持,更能增添完成目標的信心。
筆者曾參加書店老闆開設的第六期創作課。最初正逢校方招生季,排課時間難以配合;後來因校內課程調整,才得以順利加入。而在此之前,我已透過咖啡聚會結識了書店老闆第三季線上讀書會的成員,得以跨領域與不同產業夥伴交流,甚感欣喜。加入第六期課程後,我完成了許多過去未曾想過的嘗試。例如與 Tony 合作,深入了解科技業中業務、工程師與專案經理三個部門如何協調,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專業倫理;又如與 Miles 互動,讓我在運動實務上獲得更具體的概念,實際陪同長輩進行暖身、伸展與彈力帶訓練,既增長運動知識,也與社區長輩共同成長。期間,我還主辦運動書籍讀書會、公益講座與編織課程等活動。單看每次僅一至兩小時,卻因每週持續累積,逐漸將實務經驗與書本知識融合,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學術脈絡——亦即筆者的行動研究。
創作課的六人小組因成員特質多元而討論熱絡,各自觀點激盪,為筆者長期經營研究脈絡提供良好契機。與 Miles 談及運動時,我回顧自己因體能不足而培養跑步習慣的經過。得知校方舉辦長跑比賽後,我首度參賽並幸運奪冠;每日晨跑成為固定行程。然而第二年工作強度升高,訓練量難免下降,最終兩度屈居亞軍。雖然略感遺憾,仍肯定自己的投入與努力。
近期公益講座因更換麥克風導致收音品質不如以往,我特地進行三次試講。回放影片時難免失望,但隨即嘗試以 Premiere 與 威力導演後製修補。雖效果有限,過程卻令人愉悅,也讓我確信只要願意投入,總能為作品提升質感。
得益於公益講座的推動,筆者追隨書店老闆與達哥的腳步,在南社社區開設編織課程,並成功申請進駐 435 藝文特區展覽。於是,我與日本藝術家及學生合辦實體編織課程,並於 435 藝文特區試辦體驗工作坊。這些嘗試有助於探索最可行的公益產品雛形。
參與創作課亦讓我體悟:在人際網絡的經營上,長期合作與信任至關重要;此外,為夥伴「利他」的意願更是衡量是否繼續合作的關鍵指標。筆者也遇過只畫大餅、不願回饋的「掠奪者」,或在結算酬勞時刻意少給,或經常要求「順便幫忙」。因此,面對大型專案,必須審慎判斷合作對象是否值得信賴。
就本次專案而言,我規畫產出兩支影片:一支呈現活動對長輩與理事長的實際助益,另一支記錄編織作品,希冀能赴日展出、提升社區能見度。若未來社區憑此獲獎,理事長與長輩的肯定將是我最大的收穫與幸福——這份幸福,也正是持續累積人脈與投身公益的動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