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來去無去處
眾生遊行大觀園
寸步不離方寸裡
僧俗同歸如來地
●AI:這首偈語語簡而意深,富有禪意與空性智慧,四句由宏觀至微觀、由世俗至本心,層層推進,展現了「法界無相、心地圓融」的修行境界。
「十方來去無去處」
這句詩從宏觀宇宙的角度,探討了空間的虛妄與萬法歸於自性的道理。「十方」指代無限的空間,包含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下。「來去」則是指一切的遷徙、變化、生滅。然而,詩中卻說「無去處」,這並非指沒有物理上的移動,而是從究竟義上說,一切現象(包括來去)都沒有實體可得,它們皆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本性空寂,無來無去,不生不滅。- 「十方」即遍一切處,來去無礙,象徵法界無邊。
- 表面上有來有去,實則如夢如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 含有《心經》所言「無去來」與《金剛經》「非來非去」之意。
- 來去原是幻象,無處可去即是「如如不動」的本體。
- 空性與無我: 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空性的智慧。當我們體悟到一切法無自性,本來空寂時,便會明白所有的「來去」都只是幻相,如同夢幻泡影。這種理解有助於破除對空間、時間乃至自我實體的執著,走向無我。
- 心無所住: 當心不再執著於任何來去的方向或目的時,便能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從而獲得真正的自在。
「眾生遊行大觀園」
這句詩將視角拉回眾生個體,將娑婆世界比喻為一座廣闊無邊的「大觀園」。眾生在這座園中,或追逐名利,或沉溺情愛,或受苦受樂,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體驗著不同的劇本。這既是對眾生種種境遇的寫實描繪,也暗示了這些遊行活動的夢幻泡影性質。
- 「大觀園」象徵六道世間,繁華如夢,萬象如畫。
- 眾生在生死輪迴中浮沉,如入幻園,不知是夢。
- 此句也頗具《紅樓夢》的文化意境,用現實人生比擬幻境,別有禪機。
- 六道輪迴與業力: 「遊行大觀園」可視為眾生在六道輪迴中不斷流轉的寫照。每個人根據各自的業力,在這座園中經歷著不同的苦樂、聚散。
- 迷而不覺: 大觀園景色雖美,卻也充滿迷惑。眾生在其中樂此不疲,卻往往不知其虛妄,更不識出離之徑,沉溺於遊戲之中,迷而不覺。
- 慈悲心的生起: 洞察到眾生在園中迷失、受苦的實相,能激發修行者生起廣大的慈悲心,發願救度一切有情。
「寸步不離方寸裡」
這句詩是全詩的關鍵轉折,將外在的廣闊(十方、大觀園)收攝回內在的心性。「方寸」即指心,我們的心即使在廣闊的世間遊走,其實從未離開過自身的心性。所有的體驗、所有的見聞,都發生在我們的心識之中。
- 「寸步不離」既可指心念不離道、身雖動而心不動,也指整個世界不離自心方寸之中。
- 方寸指內心,「寸步」指行住坐臥,語含「心即是佛,佛即在心」之義。
- 此句呼應禪宗「隨處作主,立處皆真」的行住修行觀。
- 心是萬法之源: 這句話強調了萬法唯心造的道理。一切外在的現象、經驗,無不是由心所顯現。無論我們身處何方,經歷何事,都無法脫離心的作用。
- 向內觀照: 「寸步不離方寸裡」是提醒修行者,解決外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向內觀照。無需向外追尋,因為解脫的根本就在自己的心中。修行的重點,在於調伏自心,而非改變外境。
- 當下即是: 無論身處何境,心性都在當下。這也暗示了活在當下的重要性,因為所有的實相,都在這一刻的「方寸」之中。
「僧俗同歸如來地」
這句詩點出了修行的終極歸宿,並消弭了世俗身份的界限。「僧」與「俗」代表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身份,但在究竟的修行目標面前,這些都變得不重要。「如來地」是指佛的境界,即涅槃寂靜、究竟解脫的境界。
- 最後回歸本心佛性:不論出家在家、僧俗貴賤,皆具如來本性。
- 「如來地」即佛性所在,即一切眾生原本具有的覺悟境界。
- 此句體現《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宗旨。
- 法性平等: 無論出家在家,無論貧富貴賤,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這體現了佛法眾生平等的原則,人人皆具足成佛的潛能。
- 究竟目標: 「如來地」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是所有佛教徒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這不僅是智慧的圓滿,也是煩惱的徹底止息。
- 超越分別: 當達到「如來地」時,所有世俗的身份、地位、分別執著都將被超越。此時,僧與俗的界限自然消失,因為都已回歸到清淨的佛性本源。
主題歸納:

與佛經、禪語對應:
- 《金剛經》:「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 《維摩詰經》:「佛國不離方寸。」
- 《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禪門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對應遊行幻園的三重觀照。
總結:
這首詩從修行的角度描繪了一個從宏觀(十方無去處)到微觀(眾生遊行),再回到內在(寸步不離方寸裡),最終達到普世解脫(僧俗同歸如來地)的漸進與圓融的過程。它提醒我們:
- 世間萬法皆空,無需執著於表象。
- 眾生在輪迴中迷失,應生起慈悲心。
- 修行的關鍵在於向內觀照自心,而非向外追逐。
- 所有眾生,無論身份,皆能透過修行達到究竟解脫的佛境界。
這首詩不僅是對佛法精髓的詩意表達,也是對所有修行者的一份深切指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