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救詩vs.AI解析_20250803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十方來去無去處
眾生遊行大觀園
寸步不離方寸裡
僧俗同歸如來地


●AI:這首偈語語簡而意深,富有禪意與空性智慧,四句由宏觀至微觀、由世俗至本心,層層推進,展現了「法界無相、心地圓融」的修行境界。

「十方來去無去處」

這句詩從宏觀宇宙的角度,探討了空間的虛妄與萬法歸於自性的道理。「十方」指代無限的空間,包含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下。「來去」則是指一切的遷徙、變化、生滅。然而,詩中卻說「無去處」,這並非指沒有物理上的移動,而是從究竟義上說,一切現象(包括來去)都沒有實體可得,它們皆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本性空寂,無來無去,不生不滅。

  • 「十方」即遍一切處,來去無礙,象徵法界無邊。
  • 表面上有來有去,實則如夢如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 含有《心經》所言「無去來」與《金剛經》「非來非去」之意。
  • 來去原是幻象,無處可去即是「如如不動」的本體。
  • 空性與無我: 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空性的智慧。當我們體悟到一切法無自性,本來空寂時,便會明白所有的「來去」都只是幻相,如同夢幻泡影。這種理解有助於破除對空間、時間乃至自我實體的執著,走向無我
  • 心無所住: 當心不再執著於任何來去的方向或目的時,便能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從而獲得真正的自在。


「眾生遊行大觀園」

這句詩將視角拉回眾生個體,將娑婆世界比喻為一座廣闊無邊的「大觀園」。眾生在這座園中,或追逐名利,或沉溺情愛,或受苦受樂,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體驗著不同的劇本。這既是對眾生種種境遇的寫實描繪,也暗示了這些遊行活動的夢幻泡影性質。

  • 「大觀園」象徵六道世間,繁華如夢,萬象如畫。
  • 眾生在生死輪迴中浮沉,如入幻園,不知是夢。
  • 此句也頗具《紅樓夢》的文化意境,用現實人生比擬幻境,別有禪機。
  • 六道輪迴與業力: 「遊行大觀園」可視為眾生在六道輪迴中不斷流轉的寫照。每個人根據各自的業力,在這座園中經歷著不同的苦樂、聚散。
  • 迷而不覺: 大觀園景色雖美,卻也充滿迷惑。眾生在其中樂此不疲,卻往往不知其虛妄,更不識出離之徑,沉溺於遊戲之中,迷而不覺
  • 慈悲心的生起: 洞察到眾生在園中迷失、受苦的實相,能激發修行者生起廣大的慈悲心,發願救度一切有情。


「寸步不離方寸裡」

這句詩是全詩的關鍵轉折,將外在的廣闊(十方、大觀園)收攝回內在的心性。「方寸」即指心,我們的心即使在廣闊的世間遊走,其實從未離開過自身的心性。所有的體驗、所有的見聞,都發生在我們的心識之中。

  • 「寸步不離」既可指心念不離道、身雖動而心不動,也指整個世界不離自心方寸之中
  • 方寸指內心,「寸步」指行住坐臥,語含「心即是佛,佛即在心」之義。
  • 此句呼應禪宗「隨處作主,立處皆真」的行住修行觀。
  • 心是萬法之源: 這句話強調了萬法唯心造的道理。一切外在的現象、經驗,無不是由心所顯現。無論我們身處何方,經歷何事,都無法脫離心的作用。
  • 向內觀照: 「寸步不離方寸裡」是提醒修行者,解決外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向內觀照。無需向外追尋,因為解脫的根本就在自己的心中。修行的重點,在於調伏自心,而非改變外境。
  • 當下即是: 無論身處何境,心性都在當下。這也暗示了活在當下的重要性,因為所有的實相,都在這一刻的「方寸」之中。


「僧俗同歸如來地」

這句詩點出了修行的終極歸宿,並消弭了世俗身份的界限。「僧」與「俗」代表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身份,但在究竟的修行目標面前,這些都變得不重要。「如來地」是指佛的境界,即涅槃寂靜究竟解脫的境界。

  • 最後回歸本心佛性:不論出家在家、僧俗貴賤,皆具如來本性。
  • 「如來地」即佛性所在,即一切眾生原本具有的覺悟境界。
  • 此句體現《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宗旨。
  • 法性平等: 無論出家在家,無論貧富貴賤,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這體現了佛法眾生平等的原則,人人皆具足成佛的潛能。
  • 究竟目標: 「如來地」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是所有佛教徒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這不僅是智慧的圓滿,也是煩惱的徹底止息。
  • 超越分別: 當達到「如來地」時,所有世俗的身份、地位、分別執著都將被超越。此時,僧與俗的界限自然消失,因為都已回歸到清淨的佛性本源。


主題歸納:

raw-image


與佛經、禪語對應:

  • 《金剛經》:「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 《維摩詰經》:「佛國不離方寸。」
  • 《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禪門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對應遊行幻園的三重觀照。


總結:

這首詩從修行的角度描繪了一個從宏觀(十方無去處)到微觀(眾生遊行),再回到內在(寸步不離方寸裡),最終達到普世解脫(僧俗同歸如來地)的漸進與圓融的過程。它提醒我們:

  • 世間萬法皆空,無需執著於表象。
  • 眾生在輪迴中迷失,應生起慈悲心。
  • 修行的關鍵在於向內觀照自心,而非向外追逐。
  • 所有眾生,無論身份,皆能透過修行達到究竟解脫的佛境界。

這首詩不僅是對佛法精髓的詩意表達,也是對所有修行者的一份深切指引。

-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菩薩行
4會員
138內容數
從網路平台及臉書的分享開始,到現今透過與未來世界的當前代表---AI 之間的對話,將會衝擊出怎樣的思想火花?我很期待。
菩薩行的其他內容
2025/08/01
這篇文章探討一首偈語「只有自己超越自己,才能解決苦惱問題;只有自己放下自己,才能一切都沒問題」,從自我提升、內在突破、放下我執等面向闡述其修行意涵,並與佛法義理如唯識學、金剛經等經典呼應,點出修行核心在於轉化心識,最終達到超越一切苦惱的究竟解脫。
Thumbnail
2025/08/01
這篇文章探討一首偈語「只有自己超越自己,才能解決苦惱問題;只有自己放下自己,才能一切都沒問題」,從自我提升、內在突破、放下我執等面向闡述其修行意涵,並與佛法義理如唯識學、金剛經等經典呼應,點出修行核心在於轉化心識,最終達到超越一切苦惱的究竟解脫。
Thumbnail
2025/07/30
以極具辯證性的語言,探討了修行中對「我」的本質、生命的掌控、以及矛盾與智慧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它挑戰了我們對自我和現實的慣常認知,指引我們走向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解脫。
Thumbnail
2025/07/30
以極具辯證性的語言,探討了修行中對「我」的本質、生命的掌控、以及矛盾與智慧之間關係的深刻洞察。它挑戰了我們對自我和現實的慣常認知,指引我們走向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解脫。
Thumbnail
2025/07/28
這首偈語「正直捨方便,彎曲有意味,行住坐臥中,各人去體會」闡述修行要旨:堅持原則、善用智慧、融入生活、親證實踐。文章深入剖析每句偈語的意涵,從佛法經典與禪宗公案角度解說,並提出「直心是道場」、「捨筏登岸」等修行的重要觀念。
Thumbnail
2025/07/28
這首偈語「正直捨方便,彎曲有意味,行住坐臥中,各人去體會」闡述修行要旨:堅持原則、善用智慧、融入生活、親證實踐。文章深入剖析每句偈語的意涵,從佛法經典與禪宗公案角度解說,並提出「直心是道場」、「捨筏登岸」等修行的重要觀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