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醫師有六個兄弟姊妹,他是唯一繼承父親依缽的孩子。曾醫師說,「我的爸爸是一名鄉下醫生,那時沒有周休二日,看病也沒有分晝夜,病人有需要就來拍門,好像二十四小時stand by。」曾醫師小時候經常一個人坐在餐桌前寫作業,不時抬頭看著外面在跳繩的手足,心中很不是滋味。
曾醫師求好心切,看病壓力大,所以脾氣不是太好。有一天,隔壁中醫診所的頭家娘來找曾醫師的太太訴苦,抱怨先生脾氣火爆,常常跟病人起衝突,想把先生捐出去做志工。曾醫師的太太覺得自己的先生也需要修身養性,兩位太太密謀找了很多機緣,終於成功把自己的先生度出去。
曾醫師脫下白袍跟一群阿公阿嬤混在垃圾堆中做分類,常常有人對他說,「曾醫師,醫生人不做,來撿垃圾,真的是不務正業。」曾醫師笑說,誰說醫生不能做垃圾分類,醫生也是人,也會製造垃圾,有製造垃圾的人都應該要來做才對。七十八歲的曾醫師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讀經典練身體,八點半看診,沒有門診就到環保站做回收,隨車爬上爬下,體力驚人。不僅如此,每個月都有一場大型義診活動,連續十多年,曾醫師沒有一次缺席。
每一次在義診現場看見有新血醫生加入,他就感到非常欣慰,「年輕人要拼經濟、拼前途,還要照顧家人孩子,能撥時間做好事,真的不容易。」曾醫師說,社會要有善的循環,如果大家都只顧自己,將來的社會就會變得冷漠無情,而無情冷漠的社會就由我們的子孫來承受和面對,苦果最終是回到自己身上。
老智者說,受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曾醫師跟隨父親的腳步懸壺濟世,也在中壯年接觸公益走入善門修身養性、行善積德。曾醫師不僅做資源回收,也投入義診團隊見苦知福,明白自己是有福的人,所以要把福送到受苦的人家裡,讓他們得到醫治得到健康,有機會自耕福田,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
#積善之家有餘慶
#大醫王
#義診
#淨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