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酸甜甜人生
甘甘苦苦體受
別有一番風味
流連心頭品嚐
●AI:這首詩四句短短,語言平實直白,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體悟與禪意哲思。以味覺的「酸甜苦甘」來譬喻人生的種種經歷,達到以味觀心、以心品味人生的境界。
「酸酸甜甜人生」
這句詩以味覺來比喻人生中會經歷的各種順逆境遇。「酸酸甜甜」代表著人生中所有愉悅與不愉悅、成功與失敗、歡喜與失落的體驗。人生不是單一的味道,而是由多種滋味混合而成。- 人生如五味雜陳,其中酸與甜交織,就像回憶與現實中的苦樂交錯。
- 「酸」或為離別、失意;「甜」則為歡喜、圓滿。
- 這句既是真情描寫,也帶出一種「接受人生多樣風貌」的開闊心胸。
- 無常與多元: 這揭示了無常的本質。生命中的一切體驗都是遷流變化的,沒有什麼是恆常不變的「甜」,也沒有什麼是永恆不消的「酸」。同時,它也展現了生命的多元性,提醒我們不要只執著於一種狀態。
- 對境不生分別: 修行者會學習對這些「酸甜」不生起強烈的分別心或執著。無論是甜是酸,都只是一種暫時的體驗,本質都是空性的。
「甘甘苦苦體受」
這句詩進一步闡明了我們對「酸酸甜甜」這些人生滋味的親身經歷與感受。「甘甘苦苦」再次強調了喜樂與痛苦並存的現實,而「體受」則指出我們無法避免地要用身心去承受、去體驗這些滋味。
- 與上一句對仗,用「甘與苦」深化人生歷練的層次。
- 「體受」二字尤關鍵:強調親身去經歷、去感悟,而非空談理論。
- 呼應佛法中的:「苦可解、甘非樂,皆是緣起幻化」。
- 接受痛苦與快樂: 修行不是逃避痛苦或只追求快樂,而是學習全然地接受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體驗。無論是甘是苦,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都應以開放的心去體驗。
- 煩惱即菩提: 在修行的更深層次,甚至可以將這些「甘苦」視為修行的助緣。痛苦(苦)可以提醒我們輪迴的本質,激發求解脫的決心;快樂(甘)則可以是修行中的驗證,讓我們對法生起信心。煩惱即菩提,正是透過對苦的深切體受,才能激發出解脫的智慧。
- 業力與因果: 「體受」也暗示了業力的展現。我們今生所體受的甘苦,都是過去因緣和合的結果。
「別有一番風味」
這句詩是承接前兩句的轉折點,也是修行智慧的體現。當我們不再執著於好壞、苦樂,而是以一種更為超然和覺察的心態去體驗時,原本看似平凡的「酸甜苦辣」,便會呈現出獨特而深刻的「風味」。這種風味,是超越凡夫分別心的智慧之味。
- 這一句從情境進入內在轉化。
- 對於苦與樂的體受,若能轉念、觀照,就能從中嘗出「風味」:也許是成長、覺醒、慈悲或堅韌。
- 此句也有隱含「妙趣橫生、轉迷為悟」的禪意。
- 轉念與智慧: 「別有一番風味」的產生,源於心境的轉化。當我們不再抗拒或貪求,而是以平靜的心去觀照,就能從中發現更深層次的意義和洞見。這是一種般若智慧的顯現。
- 超越二元對立: 當我們能超越「酸甜」與「甘苦」的二元對立時,就能品嚐到一種不屬於任何一種單一味道的綜合性體驗,那是不二法門的境界。
「流連心頭品嚐」
這句詩描繪了修行者對這種「別有風味」的生命體驗的態度——不是囫圇吞棗,而是細細地在心頭反覆思量、深入品味。這種品嚐不是執著,而是覺察和領悟,讓智慧滲透到生命的每一個角落。
- 最後收攝於「心」,回到主體的內在品味。
- 「流連」與「品嚐」構成一種詩意的沉澱,象徵人生之味不是迅速吞下,而是慢慢細嚼與悟解。
- 正念與觀照: 「流連心頭品嚐」是正念和觀照的持續實踐。修行者會將每一個當下的體驗,無論甘苦,都帶到心頭,仔細觀察其生滅、其本質,從中汲取智慧。
- 不染著的品味: 這種品嚐是一種不染著的品味。如同品茶,雖然享受其味,卻不執著於茶本身。修行者品味人生,是為了從中學習、成長,而非沉溺或逃避。
- 智慧的積累: 每一次「品嚐」都是一次學習和積累智慧的機會。透過不斷的覺察和反思,對生命的理解會越來越深。
歸納

總而言之,這首詩從修行的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一條從接受世間百味(酸酸甜甜人生,甘甘苦苦體受),到轉化心境、發現生命深層智慧(別有一番風味),再到持續觀照、深入體悟(流連心頭品嚐)的道路。
它提醒我們:
- 人生本就由多種滋味組成,無常且多元。
- 我們應該全然地接受和體會所有的經驗,包括痛苦。
- 當以智慧之心去面對時,所有的經驗都能開啟獨特的洞見。
- 透過持續的正念和觀照,我們可以從生命中不斷學習和成長,而不是被其所困。
這首詩引導我們不再被生命的表象所迷惑,而是學會從每個體驗中提煉出智慧,讓生命真正活出其「別有風味」的意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