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生芸芸為求生
拼來拼去與世爭
若問我為何處求
平常無爭世遨遊
「眾生芸芸為求生」
這句詩點出了世間眾生最普遍的生命驅力——為了生存而奔波掙扎。「芸芸」形容眾多、繁雜,暗示了生命的普遍現象。這裡的「求生」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活著,更包含了對安全感、物質、名譽、地位等各種世間欲求的追逐。
- 凡夫的本能與執著: 這反映了眾生在無明的驅使下,本能地執著於色身與五蘊的存續。這種「求生」的背後是對「我」的執著,認為有一個實體的「我」需要被保護、被滿足。
- 苦諦的展現: 這種為了生存而永無止境的追逐,也正是苦諦的展現。眾生在這種求生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焦慮、不安、匱乏感。
「拼來拼去與世爭」
這句詩是「為求生」的進一步延伸,揭示了眾生在求生過程中普遍採取的行為模式——競爭與衝突。「拼來拼去」形容了那種不遺餘力、你爭我奪的狀態,而「與世爭」則點明了這種競爭不僅是對抗他人,更是與世間的各種境遇、限制相抗衡。
- 貪瞋癡的顯現: 競爭的背後往往是貪(追求更多)、瞋(不滿現狀或他人)、癡(不明真相)。這些煩惱驅使眾生不斷捲入衝突,無法安寧。
- 輪迴的動力: 這種「與世爭」的行為,不斷造作新的業力,成為眾生在輪迴中流轉不已的動力。在競爭中獲勝,也只是暫時的、相對的安樂,並非究竟的解脫。
- 分別與對立: 競爭源於內心的分別心與對立感,認為自己與他者是分離的,利益是有限的,因此必須爭奪。
🔹 前兩句:「眾生芸芸為求生,拼來拼去與世爭」
- 「眾生芸芸」:描繪芸芸眾生在六道中輪轉,各自為生活與欲望奔波。
- 「拼來拼去與世爭」:揭示世間法的根本特質——競爭與執著。
這正是《法華經》中「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的意境。
「若問我為何處求」
這句詩是一個轉折點,將視角從普遍的眾生拉回到「我」這個修行者個體。這是一種自我反省與覺察,也是向世人宣告自身不同於流俗的追求。這個「我」不再盲從於世間的「求生」與「競爭」,而是有著獨特的生命方向。
- 自我覺醒: 這代表了修行者自我覺醒的開始,意識到世間的追逐並不能帶來究竟的滿足。因此,停止向外攀求,轉而向內尋求真理。
- 發菩提心: 這個「求」不再是世俗的求,而是對解脫、智慧和慈悲的追求,這正是一種發菩提心的展現。
「平常無爭世遨遊」
這句詩是修行者經過內在轉化後所達到的境界。不再參與世俗的爭奪,心境平靜,安住在「平常」之中,卻能自在地「遨遊」於世間,不受任何束縛。
- 放下執著與我執: 「無爭」的根本是放下執著,特別是我執。當不再執著於「我」和「我所有」時,自然就沒有什麼需要去爭奪的了。
- 清淨心與自在: 「平常」是指心境處於一種清淨、安穩的狀態,不被煩惱所擾。而「遨遊」則象徵著在世間自在無礙,雖然身處紅塵,心卻超然於外,不被世俗所染。這是一種解脫的境界。
- 空性的體現: 當修行者體悟到空性,認識到一切皆是緣起性空,沒有實質可爭時,自然就能達到這種「無爭」的境界。這是一種大智慧的顯現,也是大慈悲的體現(不與人爭)。
- 菩薩行: 「世遨遊」也暗示了一種入世而不染的菩薩行。修行者雖然不再爭奪,但仍然在世間遊走,以其智慧和慈悲去利益眾生,卻不為世俗所困。
🔹 後兩句:「若問我為何處求,平常無爭世遨遊」
- 回應前句,以「我」為對比主體,呈現修行者「不求、不爭、任運自在」的態度。
- 「平常無爭」:即禪宗所說「平常心是道」。
- 「世遨遊」:非逃避塵世,而是在塵世中自在遨遊,入世而不著世。
此境界近於《維摩詰經》「雖處世間,常離世間」的不住相行菩薩道。
歸納

總結來說,這首詩從修行的角度,鮮明地對比了兩種生命狀態:
- 眾生在無明與執著的驅使下,為了生存而陷入無止境的競爭與痛苦之中。
- 修行者則透過向內觀照,放下我執,達到內心的清淨與自在,從而能夠在世間「平常無爭」地「遨遊」,體驗真正的解脫。
這首詩是提醒我們反思自身的生命態度,並指引我們走向一條遠離世俗紛擾、回歸內在平靜的修行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