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創作這件事情,我覺得越做越有心得,也越來越有意思。
之前我提到,我寫了一本書,長達十萬字。後來,我又寫了 110 篇 Threads 的文章,這段經驗讓我更清楚一件事:「創作,是一條持續前行的路。」
接下來,我將把更多心力放在部落格的經營上。這是一個自由度更高的場域,沒有字數限制,可以更加自在地輸出內容與想法。
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我意識到,這些紀錄會成為很寶貴的資產,也會積累下來許多思考的痕跡與靈感。
未來的 Podcast 項目可能會暫時緩一緩。
目前我正投入時間在書籍的校稿階段,並同步製作有聲書,錄音需要專注的心力。聲音創作會暫停,但想法不會。若有新的靈感,我會透過部落格優先輸出與記錄。
【內容行銷的多樣形式】
回到內容創作本身,我其實一直在思考:「什麼叫做內容行銷?」
它其實不限於某種特定形式。Podcast 是用聲音傳遞,YouTube 或 Vlog 是用影像,短影音則是快節奏的情境濃縮。
而對我來說,文字是一種非常直觀且深刻的傳達方式。它能幫助我快速組織思緒,留下深層內容,也能更有效地表達知識本質。
【知識變現與 Inner Circle 的雛形】
接下來我思考的是:怎麼讓這些內容真正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
這也是我構思「Inner Circle」這個概念的原因——一個屬於創作者與深度讀者之間的核心圈層。
這個圈層不是為了單純賣內容,而是為了更真誠、深入地分享。
我可以在裡面呈現更多第一時間的創作思維、還沒公開的項目計畫、我實際用過的工具與心得,甚至是我在做人際經營、溝通談判、職場管理、領導策略等軟實力應用上的實戰經驗。
這些內容,也許在公開場域無法一次講得那麼細,但我可以在 Inner Circle 裡面慢慢拆解分享。
【內容深度 × 會員機制 × 個人品牌】
如果這些內容能逐一深化與結構化,那麼它不僅是創作,它就能變成有價值、有料、有系統的知識服務。
當然,無論我們是創作者還是講者,都逃不開一件事——行銷自己。如何讓別人願意付費,是價值被感知與體驗之後的自然結果。
我過去學過一些方法,例如:
- 如何堆疊內容的說服力;
- 如何透過一對多的行銷講座影響更多人;
- 如何精準切入聽眾內心需求;
這些其實都可以延伸應用在我未來 Inner Circle 的架構設計中。
【除了文字,是否還有更多互動的可能?】
目前我還在思考這個圈層的運作模式與形式。例如:
- 是否只透過文字提供內容?
- 是否會延伸到線上的 Zoom 小型群聚?
- 是否可以做成會員專屬的語音更新、線上問答或教學小班?
這些我都還在規劃中。但可以確定的是,我想打造一個讓有興趣、有共鳴、有需求的朋友,可以持續追蹤、互動與學習的創作生態圈。
【四本書 × AI + 創作效能 × 真實紀錄】
目前我正在撰寫的書,不只有一本,而是四本不同主題。每一本書背後都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做法與策略。
我也持續學習如何運用 AI 協助創作流程,包括:
- 如何運用 ChatGPT 提升內容打底效率;
- 如何用 AI 輔助寫作、剪輯、腳本開發;
- 如何用工具建立「創作工作系統」。
這些不是概念,而是我實際在做的日常實驗與應用。我想把這些東西一一記錄下來,分享給願意加入的朋友。
【創作,是一場持續疊加的馬拉松】
對我來說,寫作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整理、清理、產生價值的過程。
把這些歷程留下來,整理起來,並交給那些真正看重它的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這也是我接下來會用力往前推進的一條路。不論是透過書籍、部落格、Inner Circle、還是未來的線上課程或社群平台,我都會持續實驗與調整,嘗試找到屬於我自己的內容創作與價值變現的路徑。
若你讀到這裡,感覺有些共鳴或想法,也歡迎留言給我、寫信給我。也許我們都在創作的路上,只是用不同的形式,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