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手足風險:當我們慢慢變老,兄弟姐妹究竟是我的資產,還是負債?找回親情與現實的平衡點
作者:平山亮, 古川雅子推薦度:★★★★ 4/ 5
購書平台:博客來
⬛《手足風險》|當我們開始擔心誰來照顧誰的老後
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市面上關於長照、遺囑、信託的書越來越多。討論「老後人生」時,往往浮現出來的是幅自主、優雅、健康的老年圖像。
本書反其道而行,從家庭結構出發,直指:「兄弟姊妹,在彼此步入老年後,會成為支撐,還是壓力來源?」
我曾參加一場高齡議題研討會,席間專家們談養老村、意定監護、延緩失智,每個領域都有各自老後的想像藍圖。
輪到資深社工發言:
「各位談的老後,好像都很美好。跟我們現場看到似乎有很大的落差,我們現場看到的,都是臥床、被家人當人球推來推去、下流老人無人聞問的悽慘狀況。各位先進,可以針對這塊給我們多點建議嗎?」
的確。我們想像自己的老年,是自由、有選擇權的。但當資源有限,當手足之間差距愈拉愈大,我們還能彼此照應嗎?
⬛手足之間,誰來照顧誰?
「理論上,不論是經濟或是精神支柱層面,手足應當成為互助的角色,但『手足差距』造成重擔放在比較有經濟能力的一方,當照顧父母、手足和自己婚姻家庭壓力一齊湧來,此時你還願意『扶養』年近半百卻仍無業的手足嗎?在手足情誼因成年而疏遠之後,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當手足差距拉大,那個「比較有餘裕的孩子」,真的能夠無怨無悔嗎?
⬛ 最哀傷的結婚故事
這讓我想到一位年近五旬的客戶。
客戶年近五旬,悠悠且堅定的口吻,一字一字吐出:「我決定把自己嫁出去了」。
趕忙獻上我們的祝福。
客戶平靜無喜,道:
「謝謝祝福,原以為這輩子沒有『婚姻』這功課,沒想到最後我還是去求了這門課。」
怎麼滿滿昭君出塞的蒼涼感?沒有半點結婚喜慶的味道?好詭異~
原來,客戶是家中唯一還沒結婚的孩子,其他手足都各自成家立業了。人生路上,各有其志,各自努力,倒也沒啥大礙。
只不過父母終究會病會老。
一開始的老去,兄弟姐妹還能齊心出力,但談到長期照護,每個已婚的子女藉口一堆,忙工作忙子女忙婆家忙娘家忙東忙西忙南又忙北的,歸根到底,似乎就只有未出嫁的女兒沒家累,也就這麼似乎地想當然爾,一肩挑起。
久了,未婚的,把屎把尿灰頭土臉,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做的要死要活沒人感激,倒是那些已婚手足總是一派悠閒指手畫腳嫌東嫌西,站著說話不腰疼,反正全世界就他們最懂最孝順。
客戶說,一忍再忍,她想通了。如果她再不找機會把自己嫁掉,就沒有籌碼跟手足談判。嫁人以後,你有家累我也有,你有老公老婆小孩要應付我也有,你有公公婆婆岳父岳母要侍奉我也有,大家都有,局面重新來,才有機會公平。
講到最後,邊講邊掉淚:
「可憐我的老父母,把自己嫁掉的我好對不起他們,但我真的好累好累好累。」
聽到讓人眼眶紅紅心酸酸。
也是我們聽過最哀傷的結婚故事。
手足到底在照護上可以負擔哪些?作者書中也分析到這個現象:
「手足當中,最容易被要求扶養或照護年邁雙親的,就是『長子/長女』。其他還包括沒有『正當理由』的手足、沒有配偶所以『行動較不受限』的手足,或是沒工作、工時短,所以『好像很閒』的手足。」
⬛不願正視「手足差距」的理由
但我們很少正視這些「手足差距」所帶來的失衡——
「事實上,直到現在都還沒有人討論過『手足差距』這個問題,就證明我們傾向於把家庭和社會切割開來。日本人這十年來明明經常討論差距的問題,但多半是在和別人家或別人比較,卻沒想到隨處可見的差距問題也會/已經發生在『自己家』,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我們下意識認為『自己家』和社會的層級不同。」
我們總認為自己的「家」與「別人家」是不同的,這些是別人家才會發生的事。
⬛不能選的手足,更需要好好安排
面對手足風險,沒有標準答案。
作者不諱言:
「比如夫妻之間有時不得不接下對方扔過來的燙手山芋,這時只能無奈地說:『結婚對象是自己選的,沒辦法。』相形之下,兄弟姐妹是一生下來就決定好的,自己無法選擇,這是兩者間最大的差異。」
婚姻可以選,手足無法選。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提前預想:
- 如果有天父母需要照顧,手足間該怎麼分工?
- 我們願意為手足付出到什麼程度?
- 家族裡的失衡,要如何用彌補或平衡?
問題,不美,也不溫柔,但跟老後,息息相關,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