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至7月8日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德國波昂召開「第39回世界遺産委員會」,會中通過,將日本提出的「明治日本之產業革命遺產:製鐵、製鋼、造船與石炭產業」登錄為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遺產。「明治日本之產業革命遺產:製鐵、製鋼、造船與石炭產業」相關設施,分布於日本的山口、福岡、佐賀、長崎、熊本、鹿兒島、岩手與静岡等八個縣境內,大部分位於九州地區。
筆者五月份去了一趟九州的福岡與熊本,參觀上述世界遺產中位於福岡(少數於熊本)的設施,這篇文章的內容,即在介紹這些位於福岡與熊本境內的產業性世界文化遺產,以及其中關於勞動者的社會記憶。
台灣近年來因為猴硐老礦工成立「猴硐礦工文史館」,展示關於礦業勞動的文史資料、圖片與裝備,透過文史館的展示解說,並不斷舉辦礦鄉記憶導覽活動,引發社會大眾對於礦業勞動文化的興趣;文化界及學界也一直有呼聲,呼籲必須妥善保存台灣工業化過程中若干產業性遺址與勞動記憶。這篇文章借鏡日本的狀況,希望對於台灣本地的產業性遺產與勞動記憶保存工作,能夠有些許助益。日本是亞洲第一個邁入「現代化」(日本人稱為「近代化」)的國家,而「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工業化。說到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在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指的往往是煤與鋼鐵兩項產業:鋼鐵是傳統工業的根本,而製鐵煉鋼,又需要將優質煤炭加工成焦煤,作為高溫燃料以進行煉鋼。因此,煤與鋼鐵產業就成為現代工業的領頭羊。「明治日本之産業革命遺産:製鐵、製鋼、造船與石炭産業」這項世界遺產,也是集中在煤與鋼鐵兩項產業。
官營八幡製鐵所位於今日福岡縣北九州市的八幡地區,建立於1901(明治34)年,是繼1887(明治20)年成立的釜石鑛山田中製鐵所之後,日本第二間製鐵所。1894(明治27)年,日本與清朝間發生「甲午戰爭」,日本對於鋼鐵的需求增加,國家計畫設立官方營運的製鐵所,本來評估三個地點,福岡因為筑豐地區盛產煤礦,因而雀屏中選將官營製鐵所設立於八幡地區。
官營八幡製鐵所成立運作順利之後,一直到二戰結束前,一直是日本國內最大的鋼材來源,超過全國產量的二分之一。1934(昭和九)年,日本政府將國內數家官、私營的製鐵所,合併成為私有的超大型製鐵企業「日本製鐵」,八幡製鐵所結束它的官營時代;二戰後因為「財閥解體」的政策,「日本製鐵」被分拆為四家企業。但隨著產業的演變,四家中的八幡製鐵與富士製鐵於1970(昭和45)年合併,成為「新日本製鐵」;2012(平成24)年,「新日本製鐵」又與住友金屬工業合併,成為新一代的「日本製鐵」。
官營八幡製鐵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設施,包括1901年剛成立時引進德國技術所建立的東田第一高爐跡,以及舊本事務所、修繕工場與舊鍛冶工場。比較可惜的是,因為八幡廠區目前仍在持續運作中,一般遊客無法進入廠區,舊本事務所、修繕工場以及舊鍛冶工場並沒有開放參觀,僅在廠區外圍有一個眺望點,有若干展示板並由導覽人員進行解說。

圖一:官營八幡製鐵所的東田第一高爐跡
前面提到,福岡之所以成為日本最早發展鋼鐵產業的地點之一,在於福岡擁有大量的煤礦產出。除了筑豐地區之外,另一個礦產集中的地方在三池地區,這個地區位於今日福岡縣與熊本縣的交界處,行政區分別屬於福岡縣大牟田市,以及熊本縣荒尾市。筑豐地區雖然曾經煤礦場遍布,但或許是遺址保存狀況不佳,三池地區的煤礦產業遺產保存反而相對完整,後來列入世界遺產的石炭產業遺產,是集中在三池地區,包括三池炭鑛宮原坑、三池炭鑛萬田坑、三池炭鑛專用鐵道敷跡,以及三池港。
追溯三池地區的石炭產業歷史,據說最早在十五世紀,就有發現可燃燒的石頭之紀錄;後來到十八世紀晚期,當地的三池藩開始制定關於採炭與販賣的規則。1873(明治六)年,日本政府將三池炭鑛收為官營,並利用附近監獄的收容囚犯人力進行勞動。1876(明治九)年,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成立,成為官營三池炭鑛石炭的運輸與銷售代理商。1883(明治16)年,「三池集治監」設立,三池炭鑛使用囚犯勞動力成為常態。1888(明治21)年,三井財閥擊敗三菱財閥,取得三池炭鑛的收購權,次年三池炭鑛私有化。1930(昭和五)年,三池炭鑛廢止工頭包工制,並禁止女子入坑工作,囚犯人力的運用也停止。
二戰後,隨著美國佔領軍的「民主化政策」,日本各行各業的工會重新建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大牟田市出身的九州大學教師向坂逸郎,開始頻繁接觸三池鑛炭的礦工,他在當地開設工人學校「向坂教室」,向工人教授《資本論》等書籍,從理論層次促進勞動者的激進化。
隨著石油的開採與利用,石炭的市場需求開始下滑,1953(昭和28)年,三井鑛山計畫實施「經營合理化」,希望藉由自願退職裁減6,700名員工,後來自願退職人數未達到資方的預期,公司宣布2,700人的指名解雇,工會發動罷工反制,經過113天之後,公司撤回指名解雇的命令。罷工勝利使三池礦工工會「三池勞組」一戰成名,此次罷工並被稱為是「沒有英雄的113天鬥爭」,這是第一次三井三池爭議。
1959(昭和34)年8月,三井鑛山資方再度發出4,580人的人員裁減案,12月又陸續發表退職勸告與指名解雇的名單,工會也再度發動罷工反制。但此次資方心意堅定,刻意要清除工會中的激進份子,並得到業界的全面支持,採取「鎖場」方式來對應罷工;而工會這方亦得到左傾之總工會「總評」與礦工工會聯合會「炭勞」的支持,因而,「三池勞組」將此次抗爭稱為是「總資本與總勞動的對決」。
然而在現實的政治與社會情境中,激進的階級政治並未成形,「三池勞組」的戰鬥姿態,致使他們與其他工會之間產生距離,雖然上級工會在正式決議中支持罷工,但在其他礦業公司的礦工工會並沒有積極支持,三井鑛山職員組成的工會,在這次爭議中也扮演較曖昧的角色。
罷工時間拖長之後,礦工缺乏收入,抗爭路線開始出現分歧。1960(昭和35)年3月17日,「三池勞組」部分會員退出原工會另外組新工會(以下稱「第二工會」),「第二工會」退出罷工,與資方和解、接受復工,後來大約有一半「三池勞組」原會員退出工會加入「第二工會」。職員工會也順勢退出「炭勞」並退出罷工。
「三池勞組」為阻止復工,與「第二工會」的成員發生衝突,形成「勞勞相爭」的狀況。衝突從陸地延伸至海上,因為主要礦區接近有明海海岸,復工的礦工嘗試租用船隻從海上進入礦區工作,「三池勞組」也出動船隻阻擋,被稱為是「有明海戰」。
情勢演變對罷工益發不利,4月15日,三井鑛山其他地區的工會,決定接受由中央勞政單位提出的斡旋案、停止罷工,只有「三池勞組」不接受。7月7日,福岡地方法院發出禁令,禁止「三池勞組」的成員進入儲煤場阻擋復工,警察進入儲煤場欲清場,與「三池勞組」成員發生衝突,雙方互有受傷。因為衝突越來越激烈,原來支持罷工的「總評」與「炭勞」也開始勸說「三池勞組」接受調解,至11月11日,「三池勞組」宣布停止罷工,等於是無言接受資方的指名解雇,第二次三井三池爭議以工會失敗收場。
三池炭鑛最終於1997(平成九)年3月30日閉山、結束運作。日本的眾多炭鑛會社,前此已陸續轉型從事其他業務,最後一個還在做煤炭商業開採的企業,是位於北海道釧路市的北海道炭礦株式會社,於2002(平成14)年改組為釧路煤礦株式會社。為達到新公司接納部分員工的目標,同時間工會與公司達成協議,於2004(平成16)年10月31日解散工會,員工在新公司內組織新工會,但不加入「炭勞」。因為太平洋炭礦工會是「炭勞」最後一個會員工會,這也預告著,「炭勞」在隨後的11月19日宣布解散、走入歷史。
然而,後來脫離「炭勞」的「三池勞組」,其實一直存在,直到2005(平成17)年4月10日,才在大牟田市召開解散大會,這也是日本最後一個礦工工會。

圖二:第二次三池爭議時的群眾大會場面,拍攝自三川坑資料展示室
1963(昭和38)年11月9日下午3點12分,三井鑛山三池鑛業所三川坑,第一斜坑距離坑口約1,600公尺處,一輛滿載煤炭的礦車連接環斷裂,礦車脫軌失控,礦車撞擊發出火花點燃煤塵,引發大爆炸。當時從坑口冒出大量黑煙,直衝天際,附近的民眾拍下了照片見證這起事件。
當時,礦坑裡有大約1,400名礦工,爆炸直接造成的傷亡並不多,但爆炸之後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後續的一氧化碳中毒反而成為最主要傷亡因素,其中458人死亡,在獲救的940人中,有839人因為中毒,造成許多生理功能、心理的重大障礙,致使無法繼續工作。這是日本戰後最嚴重的工業傷亡事件。
福岡地方檢察廳原本要對三井資方提起公訴,但數名態度積極的檢察官遭到調職,後來接手的檢察官以發生原因的科學證據不足為理由,決定不提起公訴。1987(昭和62)年7月20日,部分被害者及家屬與資方達成和解,但仍有部分不接受和解,直到1993(平成五)年3月26日,福岡地方法院作出三井資方有過失責任,必須賠償損害的判決,1998(平成十)年最高法院判決確定。訴訟至此完結,離當初事件發生,已經過了35年。
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年,三池炭鑛「第二工會」與職員工會,連同上級工會,在大牟田市區的延命公園,建立一座「三川鑛大災害殉職者慰靈碑」,以及一座礦工雕塑。數年前,公園內的體育館改建,前述慰靈碑被移走不知去處,礦夫像被移到「大牟田市石炭產業科學館」前的廣場。
2020(令和二)年11月9日,也就是三川坑煤塵爆炸事件的57週年紀念日,透過群眾募資,「三川坑炭塵爆發慰靈碑」建立在三川坑原礦區內,事故發生地的一斜坑坑口旁(坑口已被填平)。慰靈碑記載了因礦殤死亡的458人之姓名,以及年齡。

圖三:三川坑炭塵爆發慰靈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川坑煤塵爆炸事件事發當天,當時的日本國鐵東海道本線,同日發生列車脫軌的「鶴見事故」,造成161人死亡。因此,1963年11月9日,又被稱為「血腥星期六」或「魔鬼星期六」。
除了三川坑煤塵爆炸事件之外,三井在附近礦區發生的較重大礦殤事件,還有發生三池礦區北邊的有明鑛火災事故。1984(昭和59)年1月18日,距離有明鑛坑口2.5公里處發生火災,後來造成83人死亡、13人受傷。事故調查委員會認定,是輸送帶上的煤塵堆積與滾筒摩擦引發起火,調查顯示,當時坑內灑水閥被關閉,防火設備和煙霧偵測器也沒有充分安裝。即使如此,福岡地方檢察廳仍然沒有提起公訴,受害者及家屬提起訴訟,於1989(昭和64)年與資方達成和解。
三池炭鑛的產業遺產與勞動記憶
三池炭鑛自收歸官營(1873/明治六年)、之後三井財閥接手經營(1889/明治22年),到閉山停止挖煤(1997/平成九年)的124年間,前後曾經總共有七浦坑(1883/明治16年開工)、宮浦坑(1888/明治21年開工)、勝立坑(1895/明治28年開工)、宮原坑(1898/明治31年開工)、萬田坑(1902/明治35年開工)、四山坑(1923/大正12年開工)與三川坑(1940/昭和15年開工)等七個主坑口。
三井財閥接手後為煤炭運輸方便,逐步建立一條連接各坑口的專用鐵道,運煤鐵道先是在1896(明治29)年連接至國鐵的大牟田站,1908(明治41)年位於有明海旁的三池港開始運作之後,又連接至三池港以利對外輸出,後來這條專用鐵道是呈馬蹄形。三池閉山之後,這條專用鐵道被廢棄,近年因為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範圍,相關單位嘗試復原從宮原坑、萬田坑至三池港這一段鐵道的觀光運行。
前面提到,三池炭鑛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範圍,包括宮原坑、萬田坑、專用鐵道敷跡,以及三池港。宮原坑與萬田坑都是豎坑,升降機必須架設在坑口上方,於是坑口上方有稱為豎坑櫓的鋼構建築,以及紅磚造的捲揚機室。宮原坑與萬田坑各有保留一座豎坑櫓以及捲揚機室,其高聳的鋼構豎坑櫓,就成為這兩個地方的地標。

圖四:三池炭鑛萬田坑,豎坑櫓與捲揚機室
宮原坑與萬田坑大約是因為保存狀況較佳,所以納入世界遺產的範圍,平常也都有固定開放,並有導覽人員進行解說。就開採歷史來說,宮原坑與萬田坑算是較早期開發,但也較早停止出煤,宮原坑在1931(昭和六)就停採、萬田坑在1951(昭和26)年停採,後期的主力坑口是三川坑。
當初日本提報世界遺產的範圍時,並沒有將三川坑納入,但三川坑地景仍有被部分保留下來,只是在周末及國定假日時才有開放,同樣有導覽人員解說。不同於宮原坑與萬田坑的豎坑,三川坑是斜坑、所以沒有高聳的豎坑櫓,但兩座保留下來的捲揚機室仍然相當可觀。
三川坑是三池炭鑛後期的主坑口,所以前面提到的三池爭議,以及三川坑煤塵爆炸事件,就是發生在三川坑這個景區,其關於勞動記憶的重要性,其實更高於其他坑,造訪時絕對必須憑弔坑口旁的「三川坑炭塵爆發慰靈碑」。園區內並有一間資料展示室,展示了若干「三池勞組」的相關文物,以及當時的抗爭照片。
另外,宮浦坑舊址設立了一座小公園,稱為「宮浦石炭紀念公園」,主要是保留了一座鍋爐間的煙囪,並有「三井三池炭鑛宮浦坑中國人殉難者慰靈碑」,紀念二戰的中日戰爭期間,日本自中國佔領區強虜至三池炭鑛實施強迫勞動的1,481名勞工,有574人被分配至宮浦坑,其中44名不幸於宮浦坑工作期間罹難。

圖五:三井三池炭鑛宮浦坑中國人殉難者慰靈碑
不只是三池炭鑛,「明治日本之産業革命遺産:製鐵、製鋼、造船與石炭産業」名單內的設施,好幾處都曾有日本帝國時期自朝鮮半島與中國等地「強制連行」的「徵用工」,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位於長崎縣的煤礦島端島(又被稱為「軍艦島」)。以致日本政府申遺期間,遭到來自韓國朝野與中國政府的抗議,後來三井與三菱集團似乎與中國政府達成某些和解,並在若干地方建立中國勞工紀念碑;日本政府曾答應在世界遺產解說詞中加入關於「徵用工」的說明,但並沒有實現,這在日韓兩國之間持續仍是一項爭議。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2024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佐渡金山」。
三池地區關於礦業勞動文化,另一個必須造訪的地方就是「大牟田市石炭產業科學館」。此館雖然以石炭產業科學為名,但除了石炭產業技術面的說明之外,展示區相當大部分,其實是在介紹坑內煤礦開採的過程,以及礦工的社會處境:包括囚犯勞動、來自朝鮮與中國的「徵用工」、礦工住宅、三池爭議與三川坑煤塵爆炸事件等都有介紹,並無避諱;「模擬坑道」還動態展示了三井鑛山的機械式開採。「大牟田市石炭產業科學館」絕對是一處非常值得探訪的展示館,據說「三池勞組」解散之後,即是將工會的文物捐贈給科學館典藏。
山本作兵衛的礦工畫
前面提到的世界遺產,都是大型的建築或設施,其實福岡另有一項與礦業勞動文化有關的世界遺產,那就是山本作兵衛的礦工畫。山本作兵衛(1892/明治25年5月17日—1984/昭和59年12月19日)是福岡筑豐地區人士,父親原本是運煤的船夫、後來成為礦工,山本大師七歲時開始與兄長一起從事礦業勞動,協助父親的工作。
山本大師63歲從礦坑退休,因為他年輕時曾經學過畫、當過畫家的學徒,退休後開始以水墨在素描紙上作畫,根據日記、筆記本的記錄、自己的經歷以及傳聞,描繪明治末期到戰後,礦區裡的生活與人情,以及男女礦工在礦坑內勞動的情形。這些在每幅畫的空白處都附有說明的礦業勞動歷史圖畫,引起了注意,有人協助其出版,並贊助山本大師創作水彩畫,經過媒體的報導,受到社會的注意。
福岡縣田川市立圖書館收藏山本大師大量圖畫、日記及雜記,連同山本家以及大學收藏的其他山本作兵衛作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納入「世界記憶名錄」,於2011年5月25日獲得通過,比「明治日本之産業革命遺産:製鐵、製鋼、造船與石炭産業」更早成為世界遺產。目前在「田川市石炭・歴史博物館」的二樓,固定展出山本作兵衛的礦工畫作。
位於猴硐的「猴硐礦工文史館」,獲得「田川市石炭・歴史博物館」的授權,同樣展示有山本大師的畫作。台灣的煤礦勞動技術,相當大部分傳承自日本九州,猴硐老礦工將山本大師的畫作與文史館藏的坑內勞動照片一一比對,發現有相當多可以互相對照,還沒有機會前往福岡參觀山本大師畫作的民眾,可以先前往「猴硐礦工文史館」參觀。

圖六:山本作兵衛的畫冊封面,田川市石炭・歴史博物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