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換電池到格鬥賽:中國機器人正在寫新的科技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Walker S2 自動換電池技術,是突破還是警訊?

近日中國深圳的機器人公司優必選推出了全球首見的功能:人形機器人 Walker S2 可自動完成熱插拔式換電池,3 分鐘內完成、全程無人協助、不需關機。

這項技術突破背後,隱含著中國的國家級戰略。中國從 2021 年到 2025 年為期五年的國家發展藍圖簡稱『十四五』,其中明確將自主研發列為核心目標,希望在半導體、AI、機器人等關鍵技術領域擺脫對外部的依賴。

​因此,Walker S2 這類能「永不下班」、真正達到 24 小時無間斷運作的機器人,不只是一項單純的技術突破,更證明了中國正逐步落實其國家戰略,將技術實力轉化為實際的應用。


不只是技術,而是場景整合力

中國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風格很務實:與其追求完美人形機器人,不如讓它先「能用」,然後再優化。

Walker S2 能自動換電池,是一種「從工業需求出發」的創新: • 適合用於巡邏、導覽、倉儲等長時任務 • 避免因換電或充電中斷工作流程 • 展現中國企業「快速疊代+現場部署」的工程哲學

中國人形機器人 Walker S2 展現「自動換電池、全天運作」能力之示意圖

中國人形機器人 Walker S2 展現「自動換電池、全天運作」能力之示意圖


比賽中的機器人,背後是人才戰略

除了 Walker,近年中國也大力舉辦機器人比賽:拳擊、足球、賽跑、跳舞……這些不只是科技展演,更是: • 推廣編程與自造教育(STEM) • 培養演算法、感測器、馬達控制等綜合能力 • 建立「從學生到國家隊」的完整訓練路線

這些比賽已成為中國未來工程師的孵化器,也形成一套輸出教育、技術與平台的機器人生態圈。

全球三國對比:不同的科技路線

放眼國際,中、美、日三國在機器人領域走出不同路線:

  • 中國:透過「十四五」規劃政策,給予大量的資金補助、稅收優惠與研發支持,強調場景整合與應用落地,動作快、規模大。
  • 美國:以技術與 AI 演算法為核心,偏向學術與資本驅動。
  • 日本:長期深耕機構工藝與擬人互動,風格精緻但相對保守。

中國的做法爭議不少,卻在效率與規模上展現競爭力。

科技進步的背後,是勞動價值的重構

不只中國,全球都在面臨相同的問題:

  • 製造業作為自動化的先鋒,將在這場變革中最先受到衝擊
  • 中低技術職業風險升高
  • 可能會加劇社會貧富差距
  • 數位落差導致再就業困難

這是一場無聲的變革,也是一道共通的難題。


對台灣的啟示:一場不對稱的競爭

這場無聲的變革,對台灣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台灣擅長的半導體、資通訊等高科技產業,未來將面臨中國國家隊的強勢競爭。

中國在 AI、機器人等領域的領先斷層,勢必會壓縮台灣企業的生存空間。

面對這場不對稱的競爭,台灣不能只靠過去的成功模式。

如何轉型思維,整合優勢、發揮彈性,在挑戰中找到新的機會,將成為台灣未來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路克日誌
21會員
61內容數
我是路克~這些日誌如同光劍,引導我穿越迷霧。我的目標,是超越既定的軌跡,回歸內在的真實,活出更自由的生命。
路克日誌的其他內容
2025/07/18
全聯福利中心是台灣零售業的巨擘,其成功奧秘在於獨特的「美國巨衫」般強韌戰術。透過寄賣制度確保資金活水,以「全通路最低價」策略佔據市場制高點,並巧妙運用商品降價「微補貼」鞏固獲利,同時將競爭壓力轉嫁。這些策略環環相扣,共同築起難以逾越的「防火牆」,使其在激烈競爭中屹立不搖。
Thumbnail
2025/07/18
全聯福利中心是台灣零售業的巨擘,其成功奧秘在於獨特的「美國巨衫」般強韌戰術。透過寄賣制度確保資金活水,以「全通路最低價」策略佔據市場制高點,並巧妙運用商品降價「微補貼」鞏固獲利,同時將競爭壓力轉嫁。這些策略環環相扣,共同築起難以逾越的「防火牆」,使其在激烈競爭中屹立不搖。
Thumbnail
2025/07/16
哈拉瑞警告,AI 的風險不在叛變,而在於無聲滲透我們生活。它聰明卻無意識,能模仿親密、操控情感,若人類缺乏信任與規範,終將淪為自己設計的系統奴隸。
Thumbnail
2025/07/16
哈拉瑞警告,AI 的風險不在叛變,而在於無聲滲透我們生活。它聰明卻無意識,能模仿親密、操控情感,若人類缺乏信任與規範,終將淪為自己設計的系統奴隸。
Thumbnail
2025/07/16
本文探討心理學家阿德勒與思想家納瓦爾的智慧。阿德勒主張幸福源於克服自卑、服務社會;納瓦爾則認為幸福來自減少慾望與內在平靜。兩者皆強調:真正的幸福在於內心安定、持續成長,以及對世界的貢獻。這是一條融合心理成長與現代思維的實踐之路,指引你找到有意義的生命。
Thumbnail
2025/07/16
本文探討心理學家阿德勒與思想家納瓦爾的智慧。阿德勒主張幸福源於克服自卑、服務社會;納瓦爾則認為幸福來自減少慾望與內在平靜。兩者皆強調:真正的幸福在於內心安定、持續成長,以及對世界的貢獻。這是一條融合心理成長與現代思維的實踐之路,指引你找到有意義的生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Thumbnail
2024年7/6閉幕的上海 AI 人工智能大會,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線上流量突破19億,比上屆成長了90%,均創歷史新高,全世界對機器人的焦點持續增溫,但台股相關個股已經有過熱現象,美股目前對這議題發酵性討論性較低,因此我們將對基機器人產業及相關個股做一探討。
Thumbnail
2024年7/6閉幕的上海 AI 人工智能大會,參觀人數突破30萬人次,線上流量突破19億,比上屆成長了90%,均創歷史新高,全世界對機器人的焦點持續增溫,但台股相關個股已經有過熱現象,美股目前對這議題發酵性討論性較低,因此我們將對基機器人產業及相關個股做一探討。
Thumbnail
每個月其實登錄市場的公司不少,但小火車沒有興趣的,就不會花時間撰文,有興趣的就會特別撰文分享。 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3月18日在輝達GTC技術大會現場展示具備生成式AI功能的人形機器人,同時發布新一代AI晶片Blackwell B200 GPU,預告更聰明、反應更快
Thumbnail
每個月其實登錄市場的公司不少,但小火車沒有興趣的,就不會花時間撰文,有興趣的就會特別撰文分享。 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3月18日在輝達GTC技術大會現場展示具備生成式AI功能的人形機器人,同時發布新一代AI晶片Blackwell B200 GPU,預告更聰明、反應更快
Thumbnail
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公元2055年,人類無需工作,無論粗活細活,快活慢活,都由 AI 智能人24 小時不眠不休負責,人類進入比帝王還舒適的生活。
Thumbnail
十年前的行動支付在臺灣尚未普及,但如今行動支付已經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同時,電子鎖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未來科技將帶來更多便利,讓我們努力學習和接受各式各樣的新科技,享受美好的生活。
Thumbnail
十年前的行動支付在臺灣尚未普及,但如今行動支付已經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同時,電子鎖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未來科技將帶來更多便利,讓我們努力學習和接受各式各樣的新科技,享受美好的生活。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台達電 已經挑戰站穩60周位置 等到確認能站穩就可以開始規劃後續節奏 主要是AI伺服器電源結構跟過往伺服器電源是不同的 全世界只有兩間能做 機器人要普及化,AI電源是最重要的關鍵 這是後續本益比市場估值能不能因為這題材拉高 也要感謝台達電在這半年的修正,才有合理價格買
Thumbnail
#台達電 已經挑戰站穩60周位置 等到確認能站穩就可以開始規劃後續節奏 主要是AI伺服器電源結構跟過往伺服器電源是不同的 全世界只有兩間能做 機器人要普及化,AI電源是最重要的關鍵 這是後續本益比市場估值能不能因為這題材拉高 也要感謝台達電在這半年的修正,才有合理價格買
Thumbnail
一家名為Figure的新創公司於本週三發布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展示了他們與OpenAI合作後的最新成果。在這段影片中,名為Figure 01的人形機器人展示了與人類的交流能力和任務執行能力。 影片中,Figure 01機器人被要求執行各種任務,例如回應一般性的指令,如提供食物或清理垃圾。
Thumbnail
一家名為Figure的新創公司於本週三發布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展示了他們與OpenAI合作後的最新成果。在這段影片中,名為Figure 01的人形機器人展示了與人類的交流能力和任務執行能力。 影片中,Figure 01機器人被要求執行各種任務,例如回應一般性的指令,如提供食物或清理垃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