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一海之隔的中日兩國,面對西方衝擊,竟然演繹出截然不同的結局?
明治維新的日本,率先派遣岩倉使團橫跨太平洋,飄洋過海考察英法德美,他們親眼見到了蒸汽機的高效,也聽到了現代工廠的轟鳴,帶著富國強軍、文明開化的結論返回日本,腳踏實地認真學習先進文明。
而彼時的清廷同樣經歷洋務移動,也曾有過種種嘗試和努力,卻又屢遭內憂外患所困。
當時的人們是不是也會困擾,為什麼「中體西用」的良策,終究沒幹過「全盤西化」的狂飆?
面對西方列強的壓迫,中日不約而同地打開國門,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現代化道路,日本借鑑歐美,鋪設鐵路、改建艦隊、重塑社會階級;中國則在求富求強的過程中,苦於體制僵化、財政崩潰,最終捲入更深的漩渦。
他們都曾仰望大洋彼岸的耀眼燈塔,卻又被自身的歷史宿命牽絆,日本如何從「落後」一躍成為亞洲強國?中國又錯過了哪些關鍵轉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