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自由不只是財務規劃而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整體性的價值觀。
我是從甚麼時候開始從節約、斷捨離走向極簡生活的呢?
原本就不是一個鋪張的人,從小不知為何,腦中就有一個觀念「我家很缺錢」,所以從小只要有壓歲錢、地上撿到的零錢我都存起來,不敢亂花,連洗澡的水我都省著用。
零用錢這種東西是從高中開始,爸爸每個禮拜會給我的,一個星期五百元,大概是因為在外縣市念書吧,中午午餐自理,總要點錢填飽肚子。便當一個60,70,80 一周五百元也花不完,所以就存起來。高中生會買的東西,不外乎就是書、CD、電影票。
高中的最後一個暑假,開啟人生第一次打工,先是挨家挨戶的打電話問需不需要工讀生。不知怎地,打到了自由時報,該好需要工讀生,就去了,地點竟然只在家裡巷口。開始每周幾天晚上6點到9點電訪工讀生,打電話挨家挨戶送報紙給人看。時薪100。
到了大學,一個月零用錢一萬元,大學在台北念書,一萬元剛剛好不多不少,一直沒甚麼理財觀念,反正就是想花錢就花錢,大學生的開銷變多了,從生活用品、吃飯、交通(公車捷運)、衣服、書、娛樂等等。也開始打工了,做的工作都是侷限在學校範圍,因為交通不便的關係,也沒有機車。打工的錢是杯水車薪。開始,想做更多的錢。但畢竟大學生打工時薪當時90元,靠時間賺錢還是有限的。記得大一的暑假回家報名的巨匠繪圖軟體課程,繳了學費一兩萬元,大二開始接案,校內海報設計、文宣設計的案子,報酬不錯,學費都賺回來了。大四準備研究所,停止了胡亂打工。考上後,又開始找打工。大五的暑假到資策會打工做資料蒐集,兩三個月不眠不休的工作,直到開學後不久辭了,賺了一兩萬元。
研究所生活開始,找打工,看到出版社徵寫手,應徵了順利完成任務給了一筆稿費,這大概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賺得最有成就感的薪酬。之後,找了論文教授,開始準備論文,老師也是佛心來的,給了一筆研究助理費。順利畢業。
至此,從來不太擔心錢的問題,也沒有甚麼理財觀念,有錢就花,有工作就去做,雖然有時候也有一個月一萬元不夠花的時候,再當伸手牌像爸爸要錢;但也有時候,錢多了就存著累積下來。
研究所畢業後,回家待業,吃喝住家裡,也就沒有需要花錢的慾望。
準備考試,每天昏天暗地看書刷考古題,有一頓飯吃,有一張床睡就很棒了。
考上後,一段空窗期,苦於找打工也困難,索性就沒打工了,無所事事2個月。
開始出社會工作,爸爸給的零用錢也正式停止了,第一次拿到月薪,還不知道這麼多前有甚麼好花的。慢慢的,物慾開始擴張,買手機、買筆電、買耳機、出國旅行....。不想上班...開始思考,金錢的意義,還有存錢的重要性。一開始假日就往誠品書店跑,翻遍投資理財書籍,有錢人和你想得不一樣、窮爸爸富爸爸、思考致富、鄰家百萬富翁....。開始上班第二年就去開證券戶,知道要投資,但不知道買些甚麼股票好。這些理財書多多少少給我一些財務知識的奠基,有些吸收了,有些看了但做不到,有些感覺天方夜譚。漸漸地,我發展出一種習慣,當我在工作上越不開心,我就越限制自己的花錢,因為我要更快地累積自己辭職離開的資本。 當然,剛開始工作的前8,9年前也沒少花過,曾經很喜歡無印良品,他家的木頭書桌椅子書櫃都買過,手機換過無數隻,筆電換過三四台,日本一年去兩次,去過六次。近視兩百度,很少戴眼鏡,卻花五千元配了一副眼鏡。到日本扛了一台黑膠唱片機回台,有段期間還在日本和台灣有空就掃了許多二手黑膠唱片,因為那段時間很癡迷村上春樹。
事情到了2020年有了變化,COVID-19改變許多人的人生,多少也改變我的思維與生活。
看著電視上報著增加的死亡人數,強烈感覺到,真不知明天先來還是無常先來。居家上班一個星期,不能外出,整天待在房間,東摸摸西摸摸,開始整理房間,心裡想「如果意外發生,這些東西都沒有了意義,那麼還擺在這裡做甚麼?」究竟,這些東西是必要的嗎?這麼多買了沒看過的書,甚至潮濕發霉了,還需要這個多書櫃放書,佔用空間,有甚麼意義? 真正會看的書都在手機上看了,紙本書拿著又重,又吸濕....。於是,從房間書籍開始斷捨離,然後是書櫃、衣服、書桌、家具、賀卡、信用卡...能賣得賣,賣不掉的清除,開始一連串的極簡生活。
於是,有一個清晰的思想浮出腦海,除了存錢,其餘的都不需要存。除了買吃的和必需品,其餘的都不需要買。
就算買,也以二手品為優先。就算買新品,也要有再售出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