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產規劃的實務中,我們經常面臨一個關鍵抉擇:
「我們該提供客戶真正需要的?還是順應他當下想要的?」
從專業角度出發,我們當然希望給予客戶「對的」解法,協助他們完成真正有效、穩健的資產配置。然而,客戶的行為與選擇卻經常受到時間成本、行動便利性、風險認知等因素影響,使得規劃的「理想解」難以完全落地。⸻
▍案例分享:壽險規劃的兩難選擇
一位高資產客戶希望為自己與家人做一套壽險配置,並且明確表達幾個重點:
1. 希望資金能外移,不要全數留在台灣;
2. 不願意為保險飛往香港做體檢;
3. 希望有一定保障額度的壽險,兼顧傳承與保全功能。
這位客戶投過銀行在台灣的壽險免稅額度已用足,我們原先希望結合香港的高保額壽險產品進行配置。在當前階段,香港市場上針對高齡並無合適的免體檢壽險產品能符合其需求。相對而言,台灣近期美金高保額的壽險方案,雖整體競爭力仍不及香港產品,且對外移資金並無幫助,但是短期內身故的話可以將原先的資產放大的效果還是有的,這點在香港不做體檢基本是沒辦法執行的。
⸻
▍在限制中找到可執行的方案
當然,還是存在一條折衷的路──即選擇一款**純儲蓄型保單(無需體檢)**來先做第一步配置。雖然不具備高保額壽險的功能,但至少:
• ✅ 資金可部分外移;
• ✅ 客戶無需赴港安排體檢;
• ✅ 保持與客戶持續互動與信任;
• ✅ 於未來條件成熟時,仍可補足壽險保障。
在與客戶溝通時,我們誠實說明:
「目前在不體檢、又需外移資金的前提下,我們能做的是先處理儲蓄配置。壽險部分未來如果您考慮願意做簡單體檢,我們還有更高效的解法可以執行。」
⸻
▍專業的界線:不妥協原則,但給出彈性選擇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資產規劃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真正專業的顧問,應該懂得在現實條件下,提出風險透明、執行可能、兼顧需求的替代方案。
我們不能只站在「理想解」的角度拒絕成交,也不能完全順從客戶的「舒適區」而犧牲專業原則。
而是要:
• 🎯 清楚標示:客戶當下選擇的限制與未來風險;
• 🧭 引導他逐步接近完整規劃;
• 🤝 用實際行動建立長期信任,而非一次性的業績成交。
⸻
在壽險與資產配置的世界裡,「成交」只是過程,
真正有價值的,是你能陪伴客戶走完每個規劃的「合理轉彎」。
在每一次的限制中,找出一個可行且對得起專業的選項,
這就是顧問與保險從業者真正的價值所在。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