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覺察✦ 放下我執是門大學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大老闆那邊接獲禮物後,對於周遭的能量感知又更敏銳了
稍微記錄生日最後一天獲得的覺察

一、介入他人課題與能量場

  • 在修行或人際中,「誰的功課就由誰去完成」這是對彼此的尊重。
  • 當我們試圖代為處理,其實是在剝奪對方的成長空間。
  • 或是善意的提醒,也讓自己陷入更多不必要的混亂。

二、忽略他人狀態與情感(例如未對眼)
你很清楚地意識到,當你處於混亂與時間壓力中,忽略了前來的人與他們的感受。這不是失誤,而是一個訊號,提醒你:

  • 當下的我只專注在「自己的執念」,忽略了「停下來向外看」。
  • 你需要空間來「回到自己」,才能有餘裕關照別人。
  • 當壓力或任務堆疊時,設立「中止點」去梳理優先順序,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三、缺乏大局觀與彈性應變
在情緒被拉動時,決策容易變急促、碎片化,甚至出現本末倒置的行為。
但當我靜下來後才發現:
許多看似「急著解決」的事,若能稍微抽身一下,整體局面就會清晰許多。
有時候多問一句,就會有新的可能性出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聽見的頻率 Frequency Heard
0會員
23內容數
這裡記錄我所聽見的頻率—在夢裡、能量與靈魂的微聲中,聽見來自看不見世界的訊息
2025/07/03
就像輪迴一樣,只有當你受夠自己的「奴性」,才會產生出想徹底改變的「要性」。
Thumbnail
2025/07/03
就像輪迴一樣,只有當你受夠自己的「奴性」,才會產生出想徹底改變的「要性」。
Thumbnail
2025/07/02
當我看見時,我就開始為自己解開印記…當我願意勇敢去一層一層剝開那些防衛和習慣時…真正的豐盛就會有空間流進來。
Thumbnail
2025/07/02
當我看見時,我就開始為自己解開印記…當我願意勇敢去一層一層剝開那些防衛和習慣時…真正的豐盛就會有空間流進來。
Thumbnail
2025/07/01
這是您這是您的主軸課題,也是靈魂來此地球校園的核心功課。您在學會「無論如何,我就是值得被愛、被接納、被理解。」
Thumbnail
2025/07/01
這是您這是您的主軸課題,也是靈魂來此地球校園的核心功課。您在學會「無論如何,我就是值得被愛、被接納、被理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你明白甚麼是「課題分離」嗎?對你而言這個觀念有哪些意義? 容易被影響、總是希望符合他人期望、或很用力的為他人付出型的人,學習「課題分離」,絕對是擺脫自己精神內粍及無止盡付出的重要觀念。 我們把對權威的尊重視為一種必須順從的潛規則,對相異之處、相異的人產生排斥,對人跟對事的判斷被捆綁在一起。 覺
Thumbnail
你明白甚麼是「課題分離」嗎?對你而言這個觀念有哪些意義? 容易被影響、總是希望符合他人期望、或很用力的為他人付出型的人,學習「課題分離」,絕對是擺脫自己精神內粍及無止盡付出的重要觀念。 我們把對權威的尊重視為一種必須順從的潛規則,對相異之處、相異的人產生排斥,對人跟對事的判斷被捆綁在一起。 覺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做著一件看似沒有結果的事,除了要面對自己時不時的靈魂烤問,還要承受他人投來異樣的眼光。 不管不顧放手一博的創業家,即使犯錯跌倒了,身邊的人還是會給予支持及肯定。 一個深思熟慮,追求心靈層面及自我成長的人,要得到認同就顯得比較困難。 追求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型態。 「物質欲望」與「心靈欲望
Thumbnail
做著一件看似沒有結果的事,除了要面對自己時不時的靈魂烤問,還要承受他人投來異樣的眼光。 不管不顧放手一博的創業家,即使犯錯跌倒了,身邊的人還是會給予支持及肯定。 一個深思熟慮,追求心靈層面及自我成長的人,要得到認同就顯得比較困難。 追求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型態。 「物質欲望」與「心靈欲望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我們都渴望能做自己。也希望在關係裡能保有自我,卻從不曾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對方也跟我們一樣想做自己。希望在關係裡得到尊重。 看似我們在退讓,其實就像老師說的,因為你比對方更早覺醒,就要做那個引導的人。 試圖掌握關係,希望在關係裡能夠盡如己意。 在情感關係裡尋找的問題,最常問的是合不合適,
Thumbnail
我們都渴望能做自己。也希望在關係裡能保有自我,卻從不曾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對方也跟我們一樣想做自己。希望在關係裡得到尊重。 看似我們在退讓,其實就像老師說的,因為你比對方更早覺醒,就要做那個引導的人。 試圖掌握關係,希望在關係裡能夠盡如己意。 在情感關係裡尋找的問題,最常問的是合不合適,
Thumbnail
你能否在你的身旁歡喜呢
Thumbnail
你能否在你的身旁歡喜呢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我常常在經典與啟示中裡反思得到力量,指引我在日常生活、工作等時更清楚如何看待當下的自己和眼前的一切。希望回顧這一週生活經驗裡的重要體悟,再一次提醒自己,也分享給大家。 本週反思:(寫作回顧)別人走過的路、用對心做對事、(生活反思)顧好心的重要
Thumbnail
我常常在經典與啟示中裡反思得到力量,指引我在日常生活、工作等時更清楚如何看待當下的自己和眼前的一切。希望回顧這一週生活經驗裡的重要體悟,再一次提醒自己,也分享給大家。 本週反思:(寫作回顧)別人走過的路、用對心做對事、(生活反思)顧好心的重要
Thumbnail
每天很認真出門做好事,以為修善修福,福報天天進帳,但是有可能是事倍工半的效果,多做多失。 如果沒有正法教導,就算天天出門做好事,也是用習氣在做事,在人群中用我們的習氣對應人事,脾氣大的用個性在磨礪別人,貢高我慢的用驕心在壓制別人,貪瞋癡心重的用我執在控制別人。這樣做好事,其實是造業,讓別人不舒
Thumbnail
每天很認真出門做好事,以為修善修福,福報天天進帳,但是有可能是事倍工半的效果,多做多失。 如果沒有正法教導,就算天天出門做好事,也是用習氣在做事,在人群中用我們的習氣對應人事,脾氣大的用個性在磨礪別人,貢高我慢的用驕心在壓制別人,貪瞋癡心重的用我執在控制別人。這樣做好事,其實是造業,讓別人不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