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了,保險還沒來-台灣農業的信任斷層與轉機
2025年夏天,丹娜絲颱風強勢登陸台灣,狂風暴雨重創中南部農業區。短短幾天內,文旦、木瓜、棗子等作物大片落果,養殖池魚群暴斃,農業損失突破25億元。對大多數城市人而言,這只是新聞;對農民來說,卻是整年的血汗被一夜抹去。
事實上,政府與保險公司已於災後火速啟動農業保險理賠。像明台產險針對柚子、柑橘的理賠高達2900萬元,旺旺友聯針對棗保險理賠約836萬元,其他像木瓜、梨、設施損害也陸續理賠中。乍看之下,制度似乎運作良好。
但深入數據後,卻發現另一個真相:多數農民根本沒有投保。除了政府強制納保的水稻收入險有高達74–80%覆蓋率外,其它作物的保險投保率普遍低於10%,有些甚至低於1%。也就是說,颱風帶來的損失,絕大多數農民仍得自己扛。這不是一張保單的問題,而是整個制度的信任危機
農業保險早在2015年就啟動試辦,2020年更通過《農業保險法》,讓整體制度走向穩定與擴展。但制度存在不代表農民會相信、會使用,這中間的斷層,才是制度落地的最大考驗。
農民為何不保險?不是不知道風險,而是不相信保單能「真的幫上忙」。過去幾年的理賠爭議與資訊落差,使許多農民對保險產生「保了也不賠」、「條文看不懂」、「被保險公司玩文字遊戲」等負面印象。尤其氣象參數型保險雖標榜客觀迅速,但若風速差0.1級、雨量差幾毫米,就不啟動理賠,讓農民產生挫敗感。
更不用說,即使政府補助50%保費,對經濟拮据的小農來說仍是負擔。於是,「不保險,省下錢,賭一把」成為現實選擇。
保單走進田裡,得先走進農民的生活
真正讓制度走進田裡的,是農會總幹事一句:「這份保單我自己也保。」這不是行銷話術,而是農業保險與其他險種最大的不同——它靠的是信任,不是利潤。
台南文旦果農就曾分享:「之前不想保,是因為不知道怎麼申請;後來是農會派人來一戶戶解釋,還教我怎麼用手機查理賠條件,我就保了,還真的賠了兩萬多,雖然沒全補,但我安心很多。」
這類田間故事遠比電視廣告有效。農會、合作社、農改場若能與地方農民有制度化對話機制,真正站在風險管理而非推銷角度上,農民的接受度自然會提升。
保險不是補償,而是農業的韌性基礎建設
過去我們談農業保險,多半視其為「災後補償機制」。但現在的風險密度與頻率,早已超出補償能量的極限。農業保險必須轉型為韌性策略的一環,像水電基礎建設一樣,是農業存續的底層保障。
目前台灣推出的五大類型保單,包括氣象參數型、區域收穫型、收入保障型、實損實賠型與政府連結型,已能針對不同風險型態提供選擇。但更關鍵的是,這些保單是否能讓農民「用得懂、信得過、賠得到」。
若能在保單設計上更貼近實務(例如:加入預防性條款、彈性理賠門檻),同時在推廣上強化教育、以「鄰里口碑」方式擴散,就有機會翻轉保險參與率。
從四個方向,打通參與的最後一哩路
- 產品優化: 調整理賠標準與細節,縮小保單與實際損失的落差,避免「達不到門檻就不賠」的尷尬。
- 地方連結: 擴大農會、農改場角色,將保險推廣變成常態性田間服務,打造「制度熟人化」。
- 費用補助: 按照農戶規模與弱勢程度差異化補助比例,甚至對高風險地區提供全額補助試辦。
- 數位化理賠: 發展手機APP快速查詢與申請系統,讓農民「點幾下」就知道有沒有賠,建立即時信任。
風雨不等人,現在就是參與的時刻
農業風險無法避免,但風險管理可以選擇。當颱風下次來臨,你是只能祈禱、還是已經準備?保險不是萬能,但沒有保險,什麼都沒有。
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應該關心農業保險的運作與落實。因為農業若缺乏韌性,從產地到餐桌,受影響的不只是農民,而是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