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求同理心與團隊合作的現代職場與人際關係中,我們都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有禮、有想法,甚至是「能提供建設性建議」的人。然而,許多你以為是「善意表達」的句子,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讓你顯得高高在上、令人抗拒,甚至讓他人覺得你在暗地批評。
事實上,即使我們沒有惡意,也很可能因為用語選擇不當而影響人際信任感,造成互動障礙。
1. 「你為什麼不……?」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好意的建議,但其實常被解讀為一種批評。
想像一下:你的朋友說他在收件匣被未讀信件淹沒時,你脫口而出:「你為什麼不設濾信條件?」或你對同事說:「你為什麼不直接約主管單獨聊一聊?」在你看來這是快速的解決方法,但對方可能會覺得你在質疑他的判斷力與處事能力。
這樣的語句會讓人感受到:「你竟然沒想到這麼簡單的做法?」事實上,他們更需要的是被理解與陪伴,而不是立即被導向解決方案。
替代說法:
- 「這聽起來真的很令人沮喪。你現在試過什麼方法了嗎?」
- 「有一次我遇到類似的情況,有一個方法對我滿有幫助的,你想聽聽嗎?」
- 「我有個想法,也許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可不可行。」
2. 「其實……」
「其實」聽起來像是一個中立的補充詞,實則經常被用來糾正他人、否定前述資訊。
例如,在聚會上有人說:「奶奶以前住在俄亥俄州」,你立刻接話:「其實,是密西根州啦。」這樣的糾正即使正確,也可能讓對方覺得你愛爭辯、吹毛求疵,甚至覺得你把小事無限放大。
在工作上,這種語氣會讓團隊成員對你的回應採取防禦態度,長期下來削弱了合作默契與溝通流暢度。
替代說法:
- 「你說的沒錯,我補充一個小細節是……」
- 「我有個不同版本的理解,也許我們可以一起再查證看看。」
- 「我不太確定,我的記憶是這樣的——你怎麼看?」
3. 「說實話……」
這句話很常被用在表達誠實意見之前,例如:「說實話,我覺得那場會議效率不高。」或「說實話,我其實不太喜歡那個提案。」
然而,這樣的開場往往讓人預期接下來會是一場批評,且暗示著「之前我都沒講真話」,讓人質疑你的真誠度。
替代說法:
- 「我真的很享受那次經驗,超乎我原先的想像。」
- 「我有一些不一樣的觀察,不知道是否值得我們一起探討?」
- 「根據我的經驗,這部分可能有挑戰,但也許我們能找到解方。」
4. 「這沒有意義。」
你可能是在針對一個你無法理解的提案或策略說出這句話。你以為自己在強調「這不合理」,但對方聽起來可能是:「你的邏輯完全錯誤。」
這樣的說法會立刻觸發對方的防衛機制,迫使他們去「證明自己不是笨蛋」,溝通也因此卡關。
替代說法:
- 「我可能沒跟上你的想法,能不能再說明一下這個策略背後的考量?」
- 「如果我理解得沒錯,我們現在優先的是X而不是Y,對嗎?」
- 「我很好奇這樣安排的背後邏輯是什麼?很想更深入了解。」
5. 「我很驚訝你不知道這個。」
這句話很常在無意間被說出口,尤其是當你真的對某人不具備某項知識感到意外時。
你也許只是想表達「這資訊很常見」,但對方聽起來卻會覺得:「你覺得我不夠資格、知識不足,甚至不該問這問題。」
這種語言會在潛意識中製造「知識優越感」的不對等氣氛,容易讓人覺得被羞辱。
替代說法:
- 「這是我們這領域裡經常提到的術語,意思是……」
- 「很好奇你對這主題的想法,要不要我快速補充一下背景?」
溝通的本質:你想要的是理解,還是對方閉嘴?
語言,是建立信任的橋梁,也可能是不小心燒毀它的火柴。
我們都會在日常對話中無意間踩到語言陷阱。但如果你開始有意識地檢視自己的語句,就能避免給人「居高臨下」或「批評為先」的感受。
關鍵不在於「不能說什麼」,而在於:「你說的方式,能否讓人願意繼續對你敞開?」
畢竟,建立良好的關係,不只是要說對的話,更要用對的語氣與時機,讓對方感受到「你在這裡,是來理解我,而不是審判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