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2004 年進入有機保養品時,百貨專櫃的保養品不是日本專櫃就是歐美專櫃。在當時大家買保養品的觀念是:日本主打美白,歐美訴求抗老;客人都有很重的品牌迷思,沒聽過的品牌要在百貨生存,幾乎都得靠老闆來刷業績。
因為先前有教百貨專櫃的經驗,當時的有機老闆找我,就是希望能把百貨專櫃有機保養品賣出去;
是賣保養品,不是賣洗髮精。
是的,客人只買洗髮精。
我們在敦化 SOGO 四樓設臨時櫃,客人會在其他專櫃買保養品,來我們家買洗髮精。當時的品牌來自美國,很多客人都是在國外買過才來買的;就算專櫃人員把保養品說得再好,客人也還是只買洗髮精或身體乳。
知道這個商品對身體很好,問題是不習慣就不會想買。
我記得和我同時進公司的還有另一個一樓品牌的業務主管,老闆希望我們可以用一樓專櫃的方式教銷售人員。
業務主管提了一堆需求:公司要有代言人、要大量下廣告、要找行銷公司做活動。 每一個要求都要大筆錢支出。

有機保養品銷售
後來老闆找我來問:「你教的這些有效嗎?會有業績進來嗎?」
我還沒進公司前,教育訓練都是老闆親自來。
老闆教:有機對人體的好處是什麼? 長期擦化學保養品對身體多不好? 選擇有機保養品不但對身體好,對環境更友善。 看起來沒什麼不對(因為他是老闆),卻成了客人不想買的原因。
這就像你叫客人不要想一隻白色的狗一樣;看,你是不是也想到一隻白色的狗?
為了讓老闆認同我教的有效,在老闆出現時我還是會教有機保養的概念;不同的是,我沒有把有機保養品像其他專櫃保養品那樣銷售。
我做了兩件事:
一、重新定位有機保養品,不和專櫃保養品比較
開玩笑,光是外觀我們就打不贏。有句話說,打不贏就加入他們。 只要客人有買其他專櫃保養品,保持好奇問客人買了什麼、好不好用? 再說有客人也買同樣的保養品,發現「加了什麼更好用」。用第三人稱陳述體驗與功效,多數客人在買洗髮精時,順便帶走其他客人說好用的產品;發現差一點錢就能滿千送百,又順便帶洗面乳。
問題是,怎麼讓銷售員說到客人願意買?
二、有機理念推廣,從故事分享開始
北部的客人多數知道有機,中南部的客人對有機食物的印象就是「貴」。 不管哪裡的客人,都認為有機食材不便宜,所以我們就從「有機」的概念引導客人:為什麼同樣是保養品,有機保養品外觀不漂亮、味道也不討喜,最重要的是使用質感還很厚重。不直接解釋原因,我們從有機觀念教育客人,先把觀念置入信念。
為了讓銷售員認同,我收集了很多有機知識整理成小故事,目的在於讓銷售員有信心面對客人、介紹有機與我們的關係。沒想到這招留住了很多原本要離職的銷售員。 (那時身為美容講師,要找銷售員;人數不夠就得自己下海。)
隔一年,公司業績從三百萬提升到六千五百萬
證明了不要和別人打同一套拳法;尤其別人比你強時,你只能找出只屬於你的特色,練好再去打對手。
兩年後,我離開有機保養品;沒多久又去挑戰新的韓國品牌。現在百貨專櫃不再只有日本和歐美,還有韓國保養品(當初韓國保養品在百貨也是辛苦的一戰)。
我第一年做有機保養品時,台灣不到十家。經過這麼多年後,再看有機保養品,只覺得可惜:植物性保養品市場 2021 年將超過 198 億新台幣,台灣其實還有很大成長空間,卻未見顯著成長,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