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為數不少極簡主義或簡單生活的書籍,想知道自己能否成為那樣的人,卻總在嘗試實踐時感到不對勁,其中最大的困惑就屬:乾淨到沒有生活感的空間,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有天在書店翻到《東京八平米》,意外給了我一個解答。

吉井忍的四疊半
作者吉井忍是一位住在東京市中心的作家,他選擇住在一間只有八平米(四疊半)、沒有洗澡間、洗衣機和冰箱的小房間。
這樣的生活聽起來簡陋、甚至困難,但他卻樂於將城市視作客廳與廚房──錢湯、洗衣店、咖啡館、24 小時漫畫店、獨立電影院…… 每個角落都是自家的延伸空間,而在這些空間中遇到的人事物,也總能豐富他的日常。
他因此提出了「八平米經濟學」的概念:與其將收入投入在高房租與物質生活,不如將資源轉向文化與社交,如看電影、參觀展覽、聽落語、學習三味線等,從而在都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意義。

不完美的踏實感
比起市面上的極簡主義書籍,《東京八平米》帶給我的是一種「不完美的踏實感」。它不強調丟東西、不推崇慾望的收斂,反而用日常軌跡的平鋪直敘,堅定闡述了生活的本質。
作者沒有(大概也無法)刻意追求整齊,書中空間的照片看起來亂糟糟的,卻十分富有「人氣」。
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否定那些「看似空無一物」的極簡生活。百樣人根據獨有的性格、習慣與人生階段去調配空間,本就是一種必然,越多人分享多樣化的樣貌,我們就有越多素材去探索自己的喜好。
人與場域,讓城市有了溫度
除此之外,這本書中提到的每段小故事也十分值得細品。
在黑暗中和別人一起看電影,你會聽到別人的笑聲或與聲,慢慢體會到什麼東西叫作幽默,有什麼事情能夠讓人感動。
若你在自己的床上單獨躺著看電影,這也是一種經驗,卻是單向的,你不知道讓自己發笑的場景,別人看了到底會是什麼樣的反應。
再比如,在電影院裡偶爾遇到吃東西聲音很響的人,又聽見一個大叔罵了那個人,你就會知道自己發出的聲音大到什麼程度會引起別人的不愉快。
我們就是這樣學會和別人共處的技巧。
新文藝的花俟良王先生認為電影院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理解他人的可能性,同時又或許會在某時某刻,成為某個人的避風港。
大城市不是只裝得下寂寞,錯綜復雜的縫隙間,總會有一些小小的空間,能觸動我們關閉好久的心門。
書中描寫金星堂的大澤先生、蕎麥麵店的老闆娘,甚至是作者本人,每一個人都很平凡、卻又充滿了生命力,看著憂傷與溫暖的故事在眼前開展,就會覺得、自己的種種糾結都是庸人自擾,真的沒什麼過不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