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從孩子的一個提問開始
今天孩子問我:「爸爸,我們去浮潛時,水是透明的,但為什麼我看大海是藍色的?」
我告訴孩子:「這是光的折射現象。」但孩子的問題卻讓我陷入更深的思考:如果大海呈現藍色是因為光的折射,那為什麼河水、湖水通常不是藍色?如果我人工挖一個很大很深的池子,也會顯示出藍色的水嗎?
這個簡單的問題,引發了我對「真相」的根本思辨:實像到底為何?是眼睛?還是水?還是光?還是環境?
二、從科學開始探索:一樣的水,為何千變萬化?
讓我們先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這個現象:
同樣的水(我們暫時稱為「實像」),在不同環境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
- 晴天的大海→湛藍深邃
- 陰天的大海→灰藍沉重
- 有樹影的湖水→綠藍交融
- 混入泥沙的河水→咖啡濁黃
- 手中的一杯水→無色透明
但關鍵是:水分子H₂O本身並未改變!
改變的只是光線條件、深度、周圍環境、觀察角度。在光的作用與眼睛的觀看過程中,造成了不同顏色的「幻象」。
三、到底是誰的「錯」?
面對這個現象,我們不禁要問:讓我們錯認「水是多顏色的」,問題出在哪裡?
是水的問題嗎?不是,水分子始終是H₂O 是光的問題嗎?不是,光只是按物理定律傳播 是環境的問題嗎?不是,環境只是提供條件 是眼睛的問題嗎?
看起來像是眼睛被「騙」了。但仔細想想,眼睛其實沒有看錯——它忠實地接收了進入的光線,視網膜正確地轉換成神經訊號,大腦也正常地處理了這些訊息。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心識「錯認」了!
四、心識的執取:從「看見」到「執為真實」
整個視覺過程實際上是:
光線 ➜ 物體反射/吸收 ➜ 進入眼睛 ➜ 視網膜轉換 ➜ 大腦處理 ➜ 心識執取為「真實」
問題出現在最後一個環節:我們把「眼前所見的變化像」當作了「水的真本質」。
不是眼睛被騙了,而是心被自己的執著騙了。
眼睛與大腦不過如明鏡,忠實映照著眼前景象;但我們的心卻把「鏡中的影像」當成了「真實的存在」。就像把鏡中花、水中月當成真花真月一樣。
五、佛法的洞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金剛經》早就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陀的智慧在於:一切我們所見、所感,都是因緣條件組合的暫時顯現,並非獨立存在的實體。
水之所以呈現不同顏色,需要陽光、深度、角度、環境等無數條件的配合。離開了這些條件,所謂的「藍水」「綠水」根本不存在。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整個宇宙關係網在這一刻的顯現。
佛法所說: 「不見為無,見則執有」:看不見時以為沒有,看見了就執著為真有 「所見即妄,所執即苦」:眼前所見都是虛妄,執著它就會帶來痛苦
六、所見不是真,真相非所見——那見真為何物?
孩子的問題最終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深的探問:如果所見不是真,真相又非所見,那麼「見真」究竟為何物?
見真,不是看到某個「真相物體」,而是覺悟「一切相皆非真相」的智慧。
這種「見」: 不依靠眼睛的視覺 不依靠大腦的分析 而是一種內在的覺照力
就像明鏡: 萬象照入,卻不留痕跡 影像千變,鏡體不動 映照一切,不染一塵
七、在幻象世界中的智慧之見
我們生活在一個「如同幻象的世界」——就像那池千變萬化的水,一切現象都在因緣條件下不斷變化著。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否定這個世界,或者閉上眼睛不看。
真正的智慧是:見而不執,即是見真。
看到美麗的藍色大海時,欣賞它的美,但知道這藍色只是條件的組合 看到混濁的河水時,不會厭惡,因為知道清濁都是暫時的顯現 無論看到什麼,都保持一顆「如如不動」的心
八、給孩子的回答,也是給自己的提醒
最後,我想這樣回答孩子:
「弟弟,水本身是透明的,你說得對。我們看到的藍色,就像彩虹一樣美麗,但也像彩虹一樣會消失。重要的不是去分辨哪個顏色才是『真的』,而是要知道:美麗的現象會變化,但我們欣賞美麗的心,可以永遠保持清澈透明。」
就像那池水的本質——無論外表如何變化,H₂O的本質始終如一。我們的心,也可以像水一樣,保持本來的清淨與透明。
結語:眼見非真,真見非眼
從孩子的一個簡單提問開始,我們走過了科學、哲學、佛法的思辨之路。
最終發現:不是眼睛被騙了,而是心被執著蒙蔽了。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所見即真」,反而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在千變萬化的現象中,保持內在的清明與自在。
結尾偈語:
一池清水現萬象, 晴藍陰灰本無常; 孩童一問破迷霧, 見而不執是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