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靈感從哪裡來?多元創作的對話

我笑了笑回答他:「就跟你喜歡美食一樣,不會只有一種口味吧?你會想去嘗試各式各樣的美食。」
「文章不一樣啦!」他反駁道。
「其實不會不一樣。」我繼續說:「如同看電影,有時想看熱門動作片,有時想看感人的劇情片,有時想看恐怖片、喜劇片,甚至動畫,也是很多元的選擇。」
「那是看電影當然可以很多選擇,那創作如何這麼多元?」
我想了想:「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呀!比如你要工作就有工作的專業知識,要有被動收入就要投資,職場上需要人際關係、溝通、聆聽、表達技巧,然後關注未來趨勢研究,甚至學習高效學習法,還有親子溝通、學習繪本......這些都是日常生活。」
「這些我都懂,那怎麼創作會有這麼多靈感與知識?」
「就不斷學習啊!」我說:「自我學習不要排斥任何新事物,即使生活中很平常的一句話或一件東西都是靈感來源。而且找個思維清楚的人跟他聊天也會產生很多靈感。」
他恍然大悟:「難怪每次跟你聊天完後我都覺得收穫滿滿,感覺聽了很豐富的故事一樣。」
教召時的意外演講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個有趣的經歷。
有一次我去教召,因為教召沒那麼嚴格,而且已經到最後一天了,大家就集合在餐廳等候。你知道的,沒人想聽台上的長官講話,於是就會私下聊天。
本來我只是跟隔壁的人聊天,因為他對我的學習方法和學佛很好奇,就問我這方面的事情,包含為何吃素之類的問題。
聊著聊著,就變成四個人在聽我說話,他們提問我回答。接著變成一桌的人都加入討論,就這樣連後面桌的人也開始參與提問。
整整講了三個小時!
「哇!可是看你平常也不愛這麼講話啊?」朋友驚訝地說。
「是啊,平常我不喜歡談論八卦之類的。」我回答。
他還想繼續問時,我看了看時間:「啊,我要去接小孩了,下次再聊吧!」

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
這些經歷讓我更確信,創作的靈感其實無處不在。當你真正投入生活、用心學習、深度思考時,每一個經歷都會成為創作的養分。
但我想問:寫作或創作,真的需要迎合什麼標準嗎?
是否應該為了讓文章更受歡迎,而刻意包裝自己?還是單純紀錄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就好?
當我們不再為了討好誰而創作,不再為了迎合市場而寫作,是否反而能寫出更真實、更打動人心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