ㅤㅤ廣告文案撰寫規劃時,都會先從內容分析(產品、服務、活動...等)、要傳達的重點(產品特色、服務內容、優惠促銷、專利技術、認知養成...等)、市場與目標客群擬定(受眾分析、目標需求、痛點是什麼、他想解決什麼、他的動機、他和你的接觸點在哪)、文案風格語氣、文案架構規劃、廣告文案投放區域、廣告目標與預期成效(希望文案達到的目的)幾項開始。不過此篇,只講文案開頭。
ㅤㅤ以我自己當消費者為例:裴恩出門一定要擦防曬,就算擦了防曬也還是會穿防曬外套、太陽底下行走一定要撐陽傘,不能撐傘就戴帽子+外套+手套(偶爾還會戴機能登山圍脖和袖套)。甚至買了紫外線檢測卡紙來試遮陽傘、防曬外套的防曬效果。
ㅤㅤ在意的防曬乳則會考慮品牌、防曬係數、 UVA 與 UVB 的遮蓋率、擦完泛不泛白、黏不黏、清不清爽、液體凝露膏狀或是噴霧、持久度、好不好洗卸、抗汗防水、臉用與身用、便於攜帶或家中使用的大罐大條、曬完會不會反黑。購買時則會考慮通路便利性、價格優惠/回饋、贈品/紅利金、保存期限、出貨速度、配送方式。ㅤㅤ若先不管文案中的銷售地點、促銷/活動/紅利/保存期限/配送等等都不管,只從消費在意的防曬乳項目開始的話,大略可以訂出以下 9 個文案開頭(但這只是草稿)。
對比式破題法

廣告文案開頭 - 對比式破題
ㅤㅤ先用消費者(目標受眾)的視角來說說這個草稿文案,「紅外線才是變老的元兇!」真的會讓我心頭一緊,因為我如此認真的在防紫外線了,夏天傍晚五點六點我都還是持續撐陽傘耶,結果竟然冒出一個從來沒想過要防的紅外線!?太可怕了!
ㅤㅤ所以我一定會接著看文案下面要寫什麼,甚至我可能立刻就去問 AI 助理、上網搜尋紅外線曬黑的相關科普,試圖讓自己理解和了解,再判斷是不是要研究、購買。所以這一類型的文案,重點就是一開始就要「打破常識認知」,就能挑起目標對象的關注喔!
疑問引導式

廣告文案開頭 - 疑問引導式
ㅤㅤ這種疑問引導的方式,著重在帶起觀看者的關聯性,可能會有種「對啊為什麼我有擦防曬還會曬黑?為什麼我每天都包得很緊穿的很多還是會曬黑?」之類的自我疑惑。再藉由挑起消費者「也有這個疑惑」的瞬間思緒,吸引他們往下看內容。
ㅤㅤ當他們也產生「對啊,為什麼」的和自身相關的疑惑時,就有更高的機率讓他們願意看完文案,因為當內容和讀者相關性高時,才更容易產生共鳴。
故事開場

廣告文案開頭 - 故事開場
ㅤㅤ這個是我自己哈哈哈,以前的住處大多是搭公車通勤,偶爾才搭火車,現在的住處幾乎都是搭火車通勤,偶爾搭捷運,雖然我早上都會抹防曬+穿外套,但傍晚就不會再補擦,傍晚五點多的太陽和紫外線也很可怕...我大概半個月就發現了,當我忘記戴防曬手套,或是後頸沒有認真戴好帽子時,就有一些色差啊!!!!(悲傷難過)
ㅤㅤ這就是我的真痛點,所以越能延長防曬時數、減少補擦的我就會去研究,同樣的道理,這樣的痛點、情境與文案內容,也可以用在「防曬外套、防曬手套、防曬帽、防曬裙、美白乳液」。
ㅤㅤ而且當「情境」符合目標對象時,他們的代入感也就會更明顯。
數據知識震撼

廣告文案開頭 - 數據知識震撼
ㅤㅤ我前段時間上網查了一個國外皮膚科醫師(?)還是學者(?)做的長時間防曬和不防曬的研究報告,內容是一個司機一半臉一直被窗外的太陽曝曬,另一半臉相對不太曝曬的多年追蹤結果。
ㅤㅤ那張司機的照片真的是嚇到我,我滿腦都是「幸好我很早就開始認真防曬」。所以這種有憑證、有證據、有數據的佐證知識和資訊,可以讓在意的目標對象意識到「先購入使用,比事後彌補還要好!」,也就是讓消費者意識到產品的重要性、即刻行動的立即性,並促使他們有所行動。
危機感、恐懼感

廣告文案開頭 - 危機恐懼
ㅤㅤ這個文案和前面的數據證明有一些接近,都是透過數據、數字令人產生「必須現在正面面對,必須採取行動,不能再忽視了」的危機感,像我除了防曬,也開始更認真抹乳液、保濕精華跟眼霜。
ㅤㅤ所以我明明是 1989年次,但是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再年輕一些(自己覺得啦)
解決痛點、打中需求

廣告文案開頭 - 解決痛點
ㅤㅤ以我自己來說,抹完臉上的防曬,後面一定是接著妝前精華/妝前乳(看心情)、然後底妝、彩妝、蜜粉。但是防曬跟妝前乳會不會打架起屑就很重要,有時候很懶得上妝,也很想抹完防曬就直接出門,就會希望防曬可以有一點點的讓氣色好的效果(?)
ㅤㅤ用這個「消費者痛點、需求」來看此文案,就看得出來它是怎麼打中目標對象的心。(不過我自己是防曬跟底妝都用分開的商品,我就不太是此商品的受眾群)
限時限定

廣告文案開頭 - 限時限定
ㅤㅤ這種最簡單,把促銷、折扣、優惠、限時限量擺到消費者面前,腦波弱的消費者就會上鉤了!有些消費者會直接留資料填單進行免費兌換,這樣就可以取得消費者資料進行後續行銷推播。
ㅤㅤ若是促銷優惠的方式,則可以降低消費者對價格和沒用過的抵抗心理,讓他們有「反正特價,就用用看」的想法來購買,如果好用就有可能再次購買、甚至產生好評推薦。只是「促銷折扣」的做法,這家品牌可以做,其他家也可以做,初期效應當然是好的,長期下來消費者還是會回到他真正喜愛且會持續使用的品牌與產品上,到那時再做促銷折扣,可能就不會吸引到「曾用過但不喜歡不滿足」的消費者。
ㅤㅤ像有個牌子的防曬,我趁特價買了一些,結果每次用它幾天後就會狂冒粉刺長痘痘,停用一段時間、改回我固定使用的品牌後,粉刺和痘痘就開始消失。明顯就是我趁特價買的那個產品不適合我的皮膚啊啊啊。(我後來每隔一個到兩個月都會再給那個商品的幾次機會,然後都還是會長痘痘...)至此後我確定不會再買那個產品,而特價買回來的好幾條正品至今放在抽屜很浪費。
ㅤㅤ所以促銷折扣這種「短期交易行銷」的模式,雖然可以吸引新客、吸引嘗試,不過不一定可以長時間有效的把消費者轉換成固定的回購族。主要還是要看消費者滿意不滿意、喜不喜歡,能不能有效解決消費者的需求。
權威引導、名人背書

廣告文案開頭 - 權威引導、名人背書
ㅤㅤ這种很好理解,藉由名人效應、權威佐證來增加安心感、可信度、信賴程度提升,以及藉由名人和權威單位的知名度達到更好的曝光效果與推薦致使轉單效果。
專利技術、詞彙、研發名詞

廣告文案開頭 - 專利技術、詞彙、研發名詞
ㅤㅤ適當的搭配一些專利技術用詞、專業術語詞彙、研發名詞等,可以讓人產生一種「好厲害、好專業、新技術、新研發」的嚮往感,但不能通篇都這樣寫,通篇這樣寫的話,一看就很像品牌公關給的稿只是複製貼上,我有時候看一些業配文寫滿了難懂的專利技術和詞彙,都覺得這個接業配的人真的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嗎(?)
ㅤㅤ適當的寫可以提起注意,當然也要搭配消費者真正在意且能容易看懂的用詞與白話內容。因為不是所有的目標消費者都是跟該研發團隊有一樣知識立足點,能一看就能懂這個專利是啥、那個研發詞彙是什麼、那個技術又厲害在哪。
ㅤㅤ身為消費者的我很在意、很想了解跟研究的話,可能就會去搜尋跟問 AI 助理,但如果搜尋完沒看懂,或是寫的太深奧,消費者可能就直接放棄(?)當然若你要溝通的對象是絕對能夠看懂這些艱澀難懂用詞的受眾,那這樣寫就沒有問題,說到底這一部分就是受眾區分與受眾差異的範疇了。
用這樣的方式來分析或觀看廣告文案,有沒有覺得比較簡單呢?同時也可以好好思考身為消費者的自己,是不是常常掉進廣告文案的坑裡,買了一些其實你不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