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追殺令》與 Reality Transurfing:一場關於執著與釋放的試煉

路克日誌-avatar-img
發佈於每天一點電影觀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終極追殺令》(法語原名:Léon,在美國發行時譯為 Léon: The Professional),是法國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於1994年執導的經典犯罪動作片。這部電影以其獨特的敘事風格、角色塑造和深刻的情感描寫而聞名。 ​

角色介紹

• ​里昂(Léon):由尚·雷諾(Jean Reno)飾演。紐約市一名孤僻、專業且高效的義大利裔殺手。他生活簡樸,唯一的朋友是一盆萬年青盆栽,並只喝牛奶。他遵循嚴格的「不殺女人,孩子」的原則。

• ​瑪蒂達·蘭多(Mathilda Lando):由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一個12歲的女孩,聰明、早熟,家庭不幸,常受父親虐待。

• ​諾曼·史丹菲爾(Norman Stansfield):由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飾演。一名腐敗且精神錯亂的緝毒局(DEA)探員,嗜毒如命,手段殘忍。

孤獨的殺手與破碎的家庭

​電影故事發生在紐約市的「小義大利」區。

里昂是一名住在公寓大樓裡的職業殺手,他手法俐落,冷酷無情,但內心卻保有一絲純真和對秩序的執著。他每天的例行公事包括完成「工作」、喝牛奶、看老電影,以及細心照顧他的唯一夥伴——一盆盆栽。

同一棟公寓裡,12歲的瑪蒂達生活在一個破碎的家庭。她的父親是個毒販,對家人施暴;繼母冷漠;姐姐則看不起她;唯一對她好的只有她四歲的弟弟。瑪蒂達常因家庭問題逃學,抽菸,對生活感到絕望,但她對弟弟的愛是她唯一的慰藉。

悲劇的導火線

瑪蒂達的父親為了賺錢,私吞了諾曼·史丹菲爾探員的一批毒品。史丹菲爾是一名極度殘忍且精神失常的緝毒局探員,他對毒品有著病態的迷戀。當他發現毒品被盜後,帶著手下闖入瑪蒂達家中。在一番殘酷的槍戰中,史丹菲爾毫不猶豫地槍殺了瑪蒂達的父親、繼母、姐姐和年幼的弟弟。

事發當時,適逢瑪蒂達獨自出門購物,順便幫隔壁鄰居里昂買牛奶。她回家時正見父親陳屍門口內,一時不敢相認,她故作鎮定地走到里昂的門口,按響了門鈴。里昂透過貓眼看到外面的慘狀,猶豫片刻後,還是拉開了門,讓瑪蒂達得以進入他的公寓避難。

不期而遇的師徒情

瑪蒂達躲在里昂的公寓裡,極度震驚和悲痛。她很快意識到里昂的真實身份是一名殺手。為了替被殺害的弟弟報仇,瑪蒂達請求里昂教她如何成為一名殺手。

起初,里昂斷然拒絕了她,堅持自己的原則。但瑪蒂達的堅持、無處可去的困境以及她對弟弟的強烈復仇慾望,最終軟化了里昂的心。

他收留了她,並開始教她使用槍械、觀察、潛入等殺手技能。作為交換,瑪蒂達為里昂處理家務、教他識字,甚至照顧那盆對里昂意義非凡的盆栽。

兩人的關係逐漸發展,從最初的庇護者與被庇護者,演變成一種奇特而深厚的「師徒」兼「父女」般的羈絆。里昂開始從孤獨的生活中走出來,瑪蒂達也找到了久違的溫暖和歸屬感。

他們一起生活,互相學習,在危險的環境中建立起一份超越年齡和身份的情感。瑪蒂達甚至萌生了對里昂的依戀和愛慕,並向他表白,但里昂因顧慮年齡差異和自身的職業,選擇了迴避。 ​

復仇的代價與最終對決

瑪蒂達在學習技能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為弟弟報仇的念頭。她偷偷找到了史丹菲爾的警局,試圖隻身潛入刺殺,結果卻被捕。

里昂在發現瑪蒂達的行動後,立刻趕去營救,並成功將她從史丹菲爾手中救出。

這次事件讓史丹菲爾完全鎖定了里昂。他發誓要找到並殺死里昂和瑪蒂達。最終,史丹菲爾追蹤到里昂的公寓,派遣了一支龐大的特警隊突襲大樓。

在公寓內,里昂與數十名特警隊員及史丹菲爾的手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槍戰。他展現出驚人的戰鬥技巧和對瑪蒂達的保護欲。在激烈的交火中,里昂被敵人包圍。

為了確保瑪蒂達的安全,他讓她從通風管道逃生,並告訴她:「我愛你,瑪蒂達。」瑪蒂達哭著離開,逃到了大樓外面。

里昂在困境中想出一個計劃。他制服一個特警隊員換上特警服裝頭戴防毒面具,試圖從大樓中撤離。

當他幾乎要走到出口時,卻被警惕的史丹菲爾認出。史丹菲爾偷偷地靠近,從背後向里昂的後腦開了一槍,里昂中彈倒地。

瀕死的里昂乘史丹菲爾近前探視之機,將一個拔除了插銷的手榴彈交到史丹菲爾手中,並對他說:「這是瑪蒂達給你的。」

手榴彈隨即爆炸,史丹菲爾被炸死。里昂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瑪蒂達的復仇,也保護了她。 ​

歸於平靜

瑪蒂達逃出大樓後,帶著里昂留給她的錢,回到了她之前就讀的寄宿學校。她向校長解釋了事情的經過。

最終,瑪蒂達在校長的同意下,將里昂生前最珍愛的盆栽種在了學校的草坪上,象徵著里昂不再是無根的殺手,而是找到了歸屬,也暗示著瑪蒂達將開啟一個新的、正常的生命。

電影以瑪蒂達望著盆栽在陽光下生長結束,寓意著生命的延續和希望。 ​從某些角度來看,《終極追殺令》(Léon: The Professional)確實可以被視為 Reality Transurfing(現實操控術)的「失敗」案例,尤其是從過剩勢能和內部抗爭的角度來分析。 ​

為什麼是「失敗」版?

這部電影的角色行為和結局,與 Reality Transurfing 的一些核心原則形成鮮明對比:

復仇的過剩勢能與執著:

瑪蒂達: 她對史丹菲爾的復仇執念極其強烈,這種執念形成了巨大的過剩勢能。她所有行為的驅動力幾乎都來自於這種執著,這讓她數次將自己和里昂置於極度危險的境地。

雖然她的復仇最終實現了,但這是以里昂的犧牲為代價,並且她自己也經歷了極大的痛苦和創傷。

Reality Transurfing 觀點: 理論強調,過度的執著和對抗會產生過剩勢能,引發平衡力量的反作用。復仇之心就是典型的巨大過剩勢能,它會導致混亂、衝突,甚至以悲劇收場。

真正的解決之道是放下執著,讓外部意圖以更輕柔的方式引導解決方案。

內部抗爭與對抗:

里昂: 他本質上是一個對抗世界的人。他用極度的紀律和隔離來保護自己,拒絕與世界建立深層連結。雖然他最終被瑪蒂達軟化,但對他的職業和生存方式本質上就是一種對抗。

史丹菲爾: 史丹菲爾更是「內部抗爭」的極致體現。他是一個徹底與現實和諧背道而馳的角色,充滿了混亂、暴力和破壞欲,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劇烈的內部衝突和失衡。

Reality Transurfing 觀點: 理論鼓勵「放下內部抗爭」,順應生命之流。電影中的角色,無論是里昂的迴避、瑪蒂達的復仇,還是史丹菲爾的瘋狂,都充滿了與生命流的對抗,這必然導致更多的衝突和悲劇。

沒有「順流而行」:

電影中的衝突和暴力是角色們選擇了對抗,而非順應。沒有人嘗試去「降低重要性」,去「放下執著」,去「信任宇宙的安排」。每個角色都在用力推動或抗拒,導致事件朝向最劇烈的變體空間發展。

Reality Transurfing 觀點: 真正的解決之道是透過降低重要性,放下執著,讓外部意圖引導事情以最不費力的方式實現。而電影中,所有問題的解決都伴隨著巨大的憤怒、犧牲和破壞。

​瑪蒂達的結局:一絲「轉換」的曙光

儘管如此,瑪蒂達將盆栽種在學校草坪的結局,卻可以被視為她生命中一絲「轉換」的曙光。 放下執念的象徵: 種下盆栽,象徵著她對里昂的感情和對過去的創傷,找到了新的歸宿,不再是無處安放的漂泊。這暗示著她可能開始學習放下一些執著。

選擇新的生命線: 她選擇回到學校,過上正常的生活,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是她從一個充滿仇恨和暴力的軌道,滑向一個更平靜、更有希望的軌道。

​結論

因此,從 Reality Transurfing 的角度來看,《終極追殺令》確實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關於過剩勢能、內部抗爭和執著如何導致悲劇性結果的示範。角色的選擇和命運,幾乎完美反證了 Reality Transurfing 所提倡的原則。

它揭示了當人們無法放下、無法順流而行時,可能必須付出沉重代價才能達成目的。

不過,瑪蒂達最終選擇將盆栽種下的行為,也為這個「失敗」的案例,留下了一絲符合 Reality Transurfing 精神的,關於放下與重新開始的希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路克日誌
28會員
66內容數
我是路克~這些日誌如同光劍,引導我穿越迷霧。我的目標,是超越既定的軌跡,回歸內在的真實,活出更自由的生命。
路克日誌的其他內容
2025/07/23
電影《洛基》描繪一位平凡拳手如何抓住機會、突破命運限制,其精神內核與 Reality Transurfing 高度契合。洛基透過降低重要性、專注過程、不被鐘擺左右,展現了內在意圖與信念的力量。這不是改變外在,而是轉移到新的現實軌道。
Thumbnail
2025/07/23
電影《洛基》描繪一位平凡拳手如何抓住機會、突破命運限制,其精神內核與 Reality Transurfing 高度契合。洛基透過降低重要性、專注過程、不被鐘擺左右,展現了內在意圖與信念的力量。這不是改變外在,而是轉移到新的現實軌道。
Thumbnail
2025/07/19
​從「現實操控術」視角重新解讀電影《魔球》的勝負。運動家隊連勝時期因「打造全新活法」的純粹意圖而成功;季後賽卻因「太想贏」的壓力導致輸球。這反映了「越重視結果越容易失去」的平衡力原則。
Thumbnail
2025/07/19
​從「現實操控術」視角重新解讀電影《魔球》的勝負。運動家隊連勝時期因「打造全新活法」的純粹意圖而成功;季後賽卻因「太想贏」的壓力導致輸球。這反映了「越重視結果越容易失去」的平衡力原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四十年後的今日,再看李昂的殘酷書寫,或許我們都應該要明白,「她」是從何而來、為何而殺。
Thumbnail
在四十年後的今日,再看李昂的殘酷書寫,或許我們都應該要明白,「她」是從何而來、為何而殺。
Thumbnail
繼續HKIFF48系列! 不諱言,我大概是太沉醉於Léa Seydoux的美貌(喂),看到最後還是不太捉到導演想表達的重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繼續HKIFF48系列! 不諱言,我大概是太沉醉於Léa Seydoux的美貌(喂),看到最後還是不太捉到導演想表達的重點……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整部電影不是在生命的盡頭尋求人生的意義,而是體會與透悟生命的本質。
Thumbnail
整部電影不是在生命的盡頭尋求人生的意義,而是體會與透悟生命的本質。
Thumbnail
1983年,李昂撰寫的《殺夫》問市,用鋒利的筆觸,強行劃破舊時代體制下,暗藏的女性血淚史。隔年(1984),《殺夫》電影版上映,鮮明的性虐待橋段,再次挑戰純樸年代的極限。 近期,因應小說出版40週年,發行全新的典藏版。而國家影視廳中心於今年6月起,推出「她的新電影」主體活動,選映《殺夫》做為主題開
Thumbnail
1983年,李昂撰寫的《殺夫》問市,用鋒利的筆觸,強行劃破舊時代體制下,暗藏的女性血淚史。隔年(1984),《殺夫》電影版上映,鮮明的性虐待橋段,再次挑戰純樸年代的極限。 近期,因應小說出版40週年,發行全新的典藏版。而國家影視廳中心於今年6月起,推出「她的新電影」主體活動,選映《殺夫》做為主題開
Thumbnail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就是「臥底行動已經絕跡了」
Thumbnail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就是「臥底行動已經絕跡了」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88元看電影!https://magichour.app/premium?code=RN69838E 車庫娛樂邀約搶先看首映場 #當殺手戀愛時 劇情:蓋瑞(格蘭鮑威爾 飾)平常是一名大學哲學教授,並在警局協助警方誘捕潛在的罪犯,而偽裝為殺手!某天,迷人的麥迪遜(安卓亞霍娜 飾)想僱用他殺掉會對
Thumbnail
#88元看電影!https://magichour.app/premium?code=RN69838E 車庫娛樂邀約搶先看首映場 #當殺手戀愛時 劇情:蓋瑞(格蘭鮑威爾 飾)平常是一名大學哲學教授,並在警局協助警方誘捕潛在的罪犯,而偽裝為殺手!某天,迷人的麥迪遜(安卓亞霍娜 飾)想僱用他殺掉會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