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唱片行網頁,看到《獨領風騷》UHD單碟鐵盒30週年特別版,腦波又突然一弱地下了單,付了錢。我真的要去看醫生,治療一下我腦波弱這個毛病。可是《獨領風騷》真的是好看啊…這也讓後來的《金法尤物》在我這裡評價不高的原因,歹勢,瑞絲薇斯朋和金法迷們。

珍奧斯汀的小說裡,艾瑪是個過度自信的女孩,自詡為媒人,愛操控別人的戀愛,但對自己的情感卻後知後覺;比佛利山莊的雪兒(艾莉西亞席維史東飾演),家境優渥,同樣自詡為人際關係專家,對班上的新同學進行外貌改造與戀情安排,但她其實對「愛」的認知非常幼稚,直到她發現自己早已對繼兄喬許(保羅路德飾演)動心。
《獨領風騷》之所以那麼成功,就在於即使改編自珍奧斯汀的原著,也沒有拘泥情節一一對應的忠實搬演,而是捕捉了奧斯汀小說的精髓:階級、自我認知、戀愛的錯覺與成長的代價,然後換上一身芭比娃娃的套裝樣貌,踩著厚底鞋,格子短裙與高腰膝襪,不只符合當時青少年流行,更成了角色心境的外在顯現,在校園裡以另一種節奏展開。

從奧斯汀的優雅反諷到雪兒的「As If」、「Whatever」的比佛利女式語調,《獨領風騷》電影的敘事,是將奧斯汀式的人物關係,用快節奏對白重新詮釋。將古英語對話轉換成青春世代的「語法」與社交「修辭」,讓女主角即使是校園「女王蜂Queen Bee」角色(意思就是有影響力、有時尚品味、有掌控局勢的能力),但她卻不是「刻薄惡女mean girl」。
雪兒這角色是自戀的,但並不自私;是膚淺的,但也有自省能力,她不完美,卻會學習;她延續了艾瑪的特質,又加入了90年代女孩自我意識初萌的曖昧狀態,電影成功地塑造出一個觀眾既會嘲笑她、也會喜愛她的角色:她的荒謬令人發笑,她的善良令人認同。當雪兒對著鏡子練習辯論詞,或因為「想幫助人」而去做志工時,觀眾看到的不只是滑稽,而是一種轉變的徵兆。

除了可以看到1995年的女孩流行時尚外,我覺得《獨領風騷》在這30年來,不斷地重看,依然有其魅力,就在於經典文學裡的永恆!不失原著的靈魂,電影始終貫徹珍奧斯汀原著小說的核心價值:成長是一場曲折的自我發現!無論是艾瑪還是雪兒,她們都從一個自以為是的角色,以誤解開始的愛情,逐步看清自己、認識愛與真誠,將自己放進人際關係中,學習謙卑的過程
當年,艾莉西亞席維史東以不到20歲的年紀撐起了整部片的靈魂,她不僅是視覺焦點,更是敘事的觀點承載者。除了雪兒之外,《獨領風騷》還匯聚了一群後來星運各異的演員:「蟻人」保羅路德Paul Rudd以喬許一角展現溫柔理性,在後來成為好萊塢「最不老的男人」;而布蘭妮墨菲Brittany Murphy飾演的泰,擔綱了整部片最明顯的變形軸線,從不起眼的邊緣人到成為雪兒的反射鏡,讓女主角開始認知自己的虛榮與盲點。

這些角色的演出本身,就是一種時代氣味。觀眾不需要認識《艾瑪》也能沉浸其中,因為演員們展現的是一種自然的、無意識的青春魅力─這也讓珍奧斯汀筆下那些階級與情感的張力,形成了奇妙的對話,順帶地讓《獨領風騷》經得起時間考驗,而不是一部早就被更新、更潮的青春片取代的舊片。
即使現在重看《獨領風騷》,不只會看到一場時尚與青春的嬉戲,也看見了珍奧斯汀式的深意:人們總在關係中迷路,也總在關係中找到自己。就像雪兒在電影尾聲所說:「I am totally butt crazy in love with Josh.」,她不再用高級詞彙說「愛」是什麼,而是用最日常、最不修飾的語言宣告心意,這種青春最動人的模樣,彷彿電影裡那個笑容明亮、衣櫃會自動配衣服的女孩,從未離開過比佛利山莊的校園,這或許就是雪兒一直沒有老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