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恰好遇到颱風,但還是有很多學員前往迪化街的郭怡美獨立書店,期待能聽曹中瑋老師和孫頌賢心理師談歐文.亞隆的新作《心靈時刻》。

學員們拿書合照
諮商關係不是你好、我好就行,而是陪伴在個案的困頓裡
曹中瑋老師先分享喜歡亞隆的原因。曹老師認為,亞隆很真誠一致,很懂得面對他自己,在這個部分老師跟他學習了很多。每次他重新講到自己經驗時,都可以是再一次的學習,而身為助人工作者,就是要時時檢視自己。曹老師也坦白說,《心靈時刻》裡提到的一次性諮商是有困難的,需要有後續的備案才行。而諮商關係也絕不是你好、我好,都講開心的事,畢竟面對自己是一個很難的過程,會很不愉快,會遇到很多痛苦,心理師的工作就在旁邊陪伴。


這個故事也讓曹中瑋老師看了很心驚,她知道亞隆曾經在《愛情劊子手》中寫過這樣的故事,沒想到在真實世界中也發生了──不小心將自己對個案的評論寄給個案。
一個女孩無可救藥,一個老人淚如雨下
此外,書中的亞隆也一直在試著各種方法想讓對方敞開心開口說話。要讓個案敞開,對曹老師來說,每一刻都要非常專注。當個案不說話,曹老師都一直想著要如何貼近個案,有時候會問個案:「你現在在哪裡了?」個案其實是很害怕卻又想要自救的,心理師要很有耐心的陪伴。
有時候個案的反應會讓心理師想要閃躲。要如何不閃躲?以個案生氣來說,曹老師認為,個案如果生氣,心理師不用覺得不舒服,因為個案並不是在對你生氣;另一方面,當個案做了一些錯事(比如考試作弊),她不會說對方的行為不對,她會和個案探討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勇敢面對自己腦中浮出來的東西。
孫老師分享書中第二個故事「如果我能爬出那個狗窩」,覺得編輯很懂,會將書裡出現的「無可救藥」四個字用粗體字標明,這個案例是說亞隆在諮商時剛好看到牆上有很多自己的照片,就開始對個案自我坦露。曹老師分享自我坦露是促進關係最好的方法,心理師的難過可以和個案產生共鳴。書中亞隆也曾對個案說:「我覺得我的孤單和悲傷是可以跟妳共鳴的。」

自我坦露等於感同身受?
但曹老師提醒,「感同身受」是要以能幫忙個案的狀況為主,自我坦露要用的好才行。自我坦露是要和個案關係好的時候才使用。譬如東方人常常還沒有很熟就會隨便問:「結婚沒?薪水多少?」,常造成對方不舒服。錯誤的坦露其實很可怕,當諮商師說「我可以、你也可以」,也許出發點是為了鼓勵個案,但當個案自我強度不夠的時候,就會覺得「你當然可以,你現在都已經讀到博士了……」,再反觀自己,更覺得自己很弱,造成反效果。
自我坦露一定要誠實嗎?曹中瑋老師分享自己小時候燙了一個蓬蓬頭,就被鄰家男孩叫成「酒家女」;孫頌賢老師說到,有一次在電梯中聽到旁人在說:「這個叔叔怎麼這麼胖?」這麼真實的說話,是因為說話者有受到接納,才敢說話無所忌憚。所以,諮商師也需要真誠一致,但是在諮商室中說話就要非常小心,同理、真誠一致、專注,眼神也要看著對方。

創傷治療,寧緩勿急
關於創傷,書中第十三章「角力平靜,格鬥創傷」,說到一個目睹母親自殺的男孩,已經很年長,心理卻常感覺到不平靜。亞隆說,小時候的事情會影響到現在的他,過去所有的經驗是會影響到現在的我們,並推薦兒童創傷的心理師給他,寧緩勿急。
曹老師覺得,目前創傷處理都太快想讓個案回看小時候的經驗,但她覺得,我們要幫助當事人「重建現場」,而不是「重回現場」。當個案看到小時候的自己,有一些力量去抱抱小時候的自己,告訴小時候的自己 「這不是你的錯」。要讓個案變得夠強大,才去看小時候的經驗,如果不夠強,回到現實生活會整個攤掉。孫老師分享,創傷就像痘痘上面長一層皮,要將裡面的濃擠出來,才能將傷撫平。
在書中第二十二章「失智,啊,失智」中提到,有些情緒只記在邊緣系統的海馬迴,包含影像、聲音,但長大後我們就只會記得影像,不記得來龍去脈。我們的心有二個,一個是理智的心、一個是情緒的心,當原始情緒被引發的時侯,認知的自我會告訴你不要記得。所以為什麼要重建現場?因為過去事情累積的情緒會對未來產生很大的影響,儘管我們已經忘記事件本身。
孫老師覺得這本書要細細品嚐,身為心理師的他也因為有失敗個案的經驗,更覺得每一句話都很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