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只是我不專業的個人立場與觀察紀錄。
不是要給答案,只是想把那些工作現場裡浮現的感受,慢慢寫下來。
如果你也曾在制度裡迷惘過,歡迎你一起留下來聊聊。
這不是今天發生的事,是已經花很長一段時間沉澱後,寫下來的。
還在唸書的時候,我就進入律師事務所工作當時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助理,連接電話都壓力山大
客戶、陌生人、焦慮或情緒化的語氣,常常讓我一整天心情低落。
菜鳥時期,我最記得的一句話是:
「你們這些念法律的都很冷血。」
那時候我無法反駁,只覺得,或許自己真的不夠好、說話不夠溫柔。
隨著工作經驗慢慢累積,我學會把個人感受、價值觀和工作分開,把「理性處理」當作一種專業,不再讓每一句話都刺進心裡。
但——
這次的電話,卻讓我久違地,忍不住想哭。
來電的是一位長輩,年紀像我過世的外婆一樣大,語氣溫和、節奏緩慢
是那種讓人忍不住想溫柔回應的聲音。
她是當事人,案件內容是她女兒過世後的訴訟。
原本只是打電話來確認要送交的證據,我以為例行對話就此結束時
她突然輕輕嘆了口氣。
「_女士,請問還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
她停了一下,然後說:
「_小姐,我只是想到 XX(女兒的名字),就覺得……有點難過。」
我一時不知道該怎麼接話,只能輕聲回她:
「_女士……」
她卻溫柔地說:
「_小姐,謝謝你們。我知道你們都很努力、很用心了。沒關係的。」
那一刻,我真的鼻酸到快說不出話來。
老師教我們怎麼分析問題、處理證據,也教我們如何應對法律訴訟裡的攻防與衝突。
但老師沒教的是——
當遇到這樣的時刻,我們該怎麼辦?
那時,什麼法條、規則、程序,都顯得好渺小。
我不是她的家人,我也知道,我無法替她承擔那份失去的重量。
但她的一句「謝謝你們的用心」,卻比千言萬語還重。
這份工作,很難沒有情緒。
不是我們冷血,而是太常在傷口邊工作,久了會不自覺替自己蓋上一層保護膜。
但偶爾,也會有這樣的電話,讓我想起——
原來我們的「專業」,也可以是種陪伴。
🕊️ 願所有正在走法律程序、情緒尚未平復的人們,都能被溫柔以待。
也願我們這些在制度裡努力工作的人,不會忘記怎麼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