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路上接到一則來自公司的簡訊,內容稀鬆平常,卻不知怎麼瞬間點燃我的怒火。顧不得人站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我猛地停下來,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回覆發訊息給我的同事,直言這個安排超級粗糙,讓我很不舒服。
接著,我感到淚水大顆大顆湧出,全然不顧早上花了一番力氣才畫好的眼線,此刻一塌糊塗。接著,我的鼻涕堵住了喉嚨,啊,好難過好難過,感覺無法呼吸,遠在還能勉力自持之前,我一屁股蹲了下來,耳邊聽到無數尖銳喇叭逼逼逼呼嘯而過。
沒幾秒,交警也來了,把我帶離危險地段,問我需不需要幫助。我語無倫次地重複著,「我遇到很過份的事,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聽到自己的無限跳針,我知道,盤據在心中多時的「自憐魔(Victim)」,又發作了。這是在我心中排行僅次於批判魔(Judge)與求勝魔(Hyper Achiever)的第三大魔王,誘發的模式如下:
對自己、他人、周遭事物處處挑剔,不斷批判、檢討自己或對方「到底哪些地方做不好?」,於是,高昂的批判意識,使我對優質產出的異常堅持,更依賴外在成功與形式肯定,我抱持的信念是,「若不能做到絕對完美,何必浪費時間。」
豈知世事很難絕對完美,更無法全數操之在己,此時,我所有的官能感受都會被放到最大,滿腦子只沉浸在痛苦、悲觀的念頭:「我真不值得,犧牲了這麼多,卻總是被忽略。」,為什麼「自憐魔(Victim)」的原文,取名為受害者,就是源自於苦情悲催的受害者情節,覺得自己很可憐。
而心魔(Saboteur)的測驗,是職涯教練領導力教練 林浩賢 Terence Lam在一對一的coaching過程中,留給我的其中一項功課,源自希爾札德‧查敏(Shirzad Chamine)的著作《PQ‧正向智商》( Positive Intelligence)。
PQ是希爾札德首創的名詞,意即正向智商,用於衡量心智有多少時間「處於正向」。想要維持穩定的PQ狀態,必須有效辨識和抵禦激發負面情緒的「十大心魔」,包括:批判魔(Judge)、固執魔(Stickler)、討好魔(Pleaser)、求勝魔(Hyper Achiever)、自憐魔(Victim)、理智魔(Hyper Rational)、戒慎魔(Hyper Vigilant)、勞碌魔(Restless)、控制魔(Controller)與避苦魔(Avoider)。
《PQ‧正向智商》提到很多削減心魔的方法,對我最管用的,莫過於強化對自己的「同理心」。Terence是很洞察力驚人的職涯教練,很早就指出我的心理障礙,與其說是自信心不足,不如說是我對自己的同理心極低。
我很難認可自己已經做得夠多、夠好、夠快。比方有次我們聊到「日更」這個話題,我很焦慮,身為一個熱愛書寫的創作者,為什麼我無法做到日日文章更新?而伴隨公務越來越忙、爸爸癌症復發,我甚至暫停了人類圖諮商服務、podcast進度遙遙落後,到底我都在幹嘛呢?
Terence說:「妳做了超多事情的耶!出差飛來飛去,照顧家裡,然後妳還是妻子與母親。在這樣的狀態下,妳還可以維持高質量的發文內容,這已經超棒的好嗎?」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從不這樣想。那麼,就從同理心開始練習。
被交警扶到安全處之後,我重新補了妝,看著對話框裡,同事密密麻麻傳來的道歉訊息,我知道,我的批判性與求勝心,使得初出社會的年輕同事,也遭受很大的驚嚇和打擊。
那些情緒滿溢的話語,飽含了一個受害者悲憤的心。但是,我不想再當受害者了,如果我認可自己做得夠多,何不持平地爭取自己的應得。而不是一邊自怨自憐,一邊還更加倍地發奮圖強,期待對方會發現。
回到公司,我和同事道了謝,為早上澎派的情緒驚擾道歉。同時寫了一封信,鎮定地向負責的單位表達我的觀點。
然後,我吃了一顆最愛的金莎巧克力,想像批判魔(Judge)、求勝魔(Hyper Achiever)、還有自憐魔(Victim),就像外層的碎榛果、中間的薄夾心、以及最內層榛果蛋奶醬,一層一層被我吞噬消滅完畢。
不管我有沒有得到那些外在的勛勉,透過這個儀式,我覺得我已經先得到了、我最需要的獎勵。
那就是,我對自己的同理心。
#心魔測試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