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茶水間裡,拿著紙杯的手微微顫抖。還沒來得及喝一口水,耳邊仍迴盪著剛剛主管在會議室裡壓低聲音的斥責:「這種錯誤,早就提醒過你了。」
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二次了。
他不是沒聽過提醒。進公司第一週,資深同事就好心提醒:「客戶最忌諱臨時更改,一定要提前確認好。」但他當時覺得自己有方法、有把握,認為前輩只是太保守。直到今天,因為一個簡單的確認失誤,客戶整場簡報撤案,主管臉色鐵青,氣氛凝重到幾乎能聽見時間在流逝。
他低頭看著剛泡好的咖啡,苦味還沒入口,心裡卻早已湧上說不出的酸澀。
這股情緒,不只是懊悔或害怕責備,而是那種——「明明有人提醒過我,卻偏偏不聽」的悔意。
我們總以為自己會是例外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不是沒有前人經驗,也不是沒有人提點,而是總以為自己會是例外。總覺得:「我不會像他一樣出錯,我不會那麼倒楣。」
但現實不買帳。
錯誤一發生,不僅證明了他人忠告的正確,更打碎了我們內心那點盲目自信。最令人痛心的,不是錯誤本身,而是錯過了避免它的機會。
那些曾經的提醒、那些看似多餘的建議,很多都是用時間和代價換來的寶貴經驗。當我們選擇忽略的那一刻,也等於選擇了走一次同樣的彎路。
🔸 有些教訓,別人跌倒一次就夠了,不需要你親自摔一次來驗證。
學會借鏡別人的智慧
人的生命有限,可能犯的錯誤卻無限。如果每件事都要靠自己去撞、去試、去痛,才算「真的學到」,代價實在太高。
這世界從來不缺學習資源,缺的是願意低頭學習的心態。
懂得觀察別人的選擇、反思別人的結果、借鏡別人的教訓,這不是軟弱,而是成熟的智慧。每個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是一面鏡子:他們做得好的地方,照出你能進步的空間;他們犯的錯誤,提醒你千萬別重蹈覆轍。
🔸 別人走過的路,是你該繞過的坑;別人受過的傷,是你能避開的痛。
三個實用行動指南
1. 建立「經驗收集本」:每次聽到同事、朋友分享失敗經驗時,記錄下「具體做法」和「失敗原因」。不只是聽過就算,而是思考:如果是我,該怎麼避免?
2. 練習「好奇心提問」:當看到別人犯錯時,不要急著批評,而是問自己:「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我是否也有相同盲點?這個情況我會怎麼處理?」
3. 每月一次「盲點檢視」:定期回顧自己最近的錯誤,對照是否有人曾經提醒過類似問題。這能幫你發現「其實早就被提醒過」的盲區。
記住這句話
你可以選擇自己學,也可以選擇向別人學。聰明的人從別人失敗中汲取教訓,固執的人才堅持親身試錯。
下次有人對你說「別那樣做」時,先別急著覺得煩。也許,那正是你少走一段冤枉路的珍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