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題材的故事/小說/電影百百種,但大多時候似乎只著墨於末日的「當下」,但末日之後呢…?

攝於2025.07.31
然後,對倖存下來的人而言,這個「新世代」的世界,永遠都不完整、也不能再完整了。
但是日子久了,想當然耳,人們還是得繼續生活——而不僅僅只是吃飯睡覺的生存。
畢竟我們是「人」,不是「動物」。
於是,大家開始以自己的方式,為這個「新世代」的世界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創造新歷史,不管是巡迴表演莎士比亞戲劇和音樂的「行者交響樂團」、還是收集舊世代遺物的「文明博物館」…等,當然,屬於負面邪教團體們的出現當然也算是一種。
對我而言,真的很難想像,當這個世界什麼都沒了,最基本的電也不再復有,更別說現在對大多數人而言最重要的金錢也不再重要,那我們應該還能幹嘛?
好像可以做各種想做的事了、可以擁有完整的自由了,但這些在末日之後還有意義嗎?重要的人不再身邊了,還有很積極活著的必要嗎?
想到這些是會讓人窒息的。
作者以幾位特定人物的末日前及末日後的人生片段、生命關聯性、心境轉變,勾勒出世界劇變的落差感,很令人深觸,也讓人意會到,世界之重要、美好,終究還是落於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與依存。
雖說,想到末日、毀滅之類的事情,會讓人難以承受,但作者的呈現方式卻讓人看了有種平靜感,並伴隨著一種微弱的希望光束——這個希望象徵著我們現在的生活依然完整,還有,無論如何,人終究能找到自己的出路的意義所在。
全文如侃侃而談、呢喃細語ㄧ般,好似這些災難、毀滅,也只是歷史中的一個小事件,人們依舊會找到自己的方式繼續活下去,而且「光是生存還不夠」,其中將懷抱著各種希望及力量,讓人們依然活得像個人。
佳句摘錄
最喜歡這一句了——「光是生存還不夠。」/Survival is insufficient.
出自於《星艦迷航記》的台詞,放在這個故事中,算是一個主軸的精神,整個非常合適。
其餘也喜歡的:
- 起初那些難以形容的年頭,每個人都在路上行走,最後終於明白怎麼走也找不回從前的生活,只好隨遇而安,找個地方落腳。(P.42)
- 從前在藝術學校,同學總是把白天的正職工作說得多可怕,她從來沒想過,後來工作竟成了自己生命中最冷靜、最不凌亂的部分。(P.90)
- 地獄,是想見的人不在身邊。(P.157)
- 之前我在想,要了解這座城市,一定要身無分文,因為那樣一來(真正身無分文喔,連搭地鐵的兩塊錢都沒有)你去哪裡都非得走路,步行最能了解這座城市。(P.170-171)
- 你可能很常遇見像他這樣的人,工作能力強,但活得像在夢遊。(P.179)
- 我覺得像他那樣的人都把工作當作無聊的苦差事,快樂只是極為偶然的點綴。不過我說的快樂,主要是指會讓人分心的東西。…假設你現在進了休息室,有幾個像你這樣的人待在裡面,有人說了笑話,你稍微笑一下,感到融入,大家都很有趣。接著你回到座位,心裡有種感覺,怎麼說呢?大概是美好的餘溫吧。你帶著餘溫回座位,但是到了四、五點,那天又變成普通的一天。你繼續工作,盼望五點下班,盼望週末,盼望兩、三週的帶薪年休。日子來了又走,這些構成了你的人生。(P.179)
- 我向來對人很感興趣,人為了什麼而努力、為了什麼而感動,諸如此類的。(P.185)
五星推薦/喜愛指數:⭐️⭐️⭐️⭐️
較作者另一本同為末日元素的《寧靜海的旅人》,這本對我而言略微遜色(還是比較喜歡《寧靜海的旅人》給人的驚豔感!)
雖然整體而言平淡順暢,但對於末日後的模樣非常寫實,是能讓人深刻省思的一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