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沒開始記錄交易日誌,那麼你根本還沒開始真正的交易人生。
一、為什麼「交易日誌」是成功的起點?
在賽車世界裡,車手每次進站、轉彎、煞車的數據都被詳細記錄,才能持續突破速度極限。股票交易也是如此,沒有紀錄,就無從優化;沒有衡量,就無法超越。
真正的頂尖交易者,從來不是「猜對市場」的人,而是願意不斷回頭檢視、誠實面對自己決策成敗的人。
二、打造你的交易鏡子:日誌怎麼寫、寫什麼?
✅ 基本記錄項目
- 每筆交易的進出價格、時間、持有天數
- 每筆獲利、虧損金額
- 該策略的勝率、平均獲利與平均虧損
- 停損設定依據(根據歷史平均獲利以及勝率決定)
這些數據不是為了安慰你,而是為了打臉你。因為交易就是一場面對現實的殘酷運動。
三、不是每個月都要賺錢,而是要看對「趨勢」
單一月份數據沒有意義,但6~12個月的平均數據,能揭露一切。你是幸運還是真本事,一看就知道。
這正是作者提到的:「頑固者指標」——拒絕面對累積數據的交易者,通常也是最容易重複犯錯的人。

四、預期 vs. 實際:誰偷走了你的獲利?
每一筆交易,都應該設定「預期報酬」。這不是幻想,而是根據你過往紀錄推估出來的合理範圍。
比較「預期」與「實際」的落差,就是你策略是否該調整的依據。這才是真正能優化操作邏輯的起點。
五、控制虧損、對抗貪婪:交易試算表是你的情緒保險
- 當虧損持續擴大 → 應盡快出場認賠(不要等到到達心理極限)
- 當獲利持續上升 → 需依試算表提醒「該減碼」而不是陷入賭徒心態
最危險的不是輸,而是賺錢時過度自信。
六、關鍵三要素:勝率、平均獲利、平均虧損
這三個變數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共同影響你長期報酬的根基。根據這些真實數據去調整交易策略,是進化的基礎。

七、你有沒有「個人報酬分配圖」?
最優秀的交易者,其報酬分布是「右偏」的——少量小虧損,偶爾出現大獲利的離群值。
而他們的共通特徵是:明確設好「關鍵牆」(願意接受的最大損失),不讓虧損拖垮整體績效。

八、時間也是成本:你正在錯過什麼?
很多人以為交易要「賺大波段」,但實際統計顯示:
👉 20天賺10%,連續做6次 → 報酬遠高於120天賺40%
重點不是「做對一次」,而是在特定時間內累積夠多可控的獲利,這才是專業投資人該追求的節奏。
九、雙贏法則:分批賣出,穩定你的心態
作者建議:當你帳面獲利時,先賣出一半,另一半持續觀察。
這樣的設計是讓你進可攻、退可守,心理上永遠處於「不敗」的狀態。
(注意:這不適用於停損,該砍就砍)
十、最真實的勝率指標:你有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
真正專業的交易者,不是依靠預感做決定,而是以統計為基礎的RBAF邏輯(Result-Based Assumption Forecast,結果為基礎的假設預測)來調整策略。
如果你還在為虧損找藉口,那麼你不會進步;但如果你用數字來面對錯誤,那麼你會快速升級。

十一、記錄,是你和市場對話的方式
這章的核心精神只有一句話:
想賺錢,就別再找藉口。
所有的交易,都留下了痕跡;而所有的成長,都來自回頭誠實檢視這些痕跡。
🔍 延伸應用建議(給進階者):
- 將勝率、獲利、虧損等三要素,納入Google Sheet每日回填
- 每月底自動產出「績效報表」與「策略優化建議」
- 設立「重大失敗檔案夾」——統整每筆超過預期虧損的案例,找出通則
- 制定「情緒交易SOP觸發點」:當發現違反日誌設定邊界,強制停手
記錄,是一種自我誠實。
是讓你從交易市場的奴隸,轉化為主宰的人。
也許你不會馬上看到成果,但只要每天願意打開那一頁紀錄、重新面對昨天的自己,你就已經比多數人,走在更清醒的路上。
🌱這不只是關於股票的功課,而是面對人生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