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新書。
它最初在 2019 年以自費出版的形式問世,如今經過重寫,某種程度上,它幾乎成了一本全新的作品。至於為什麼要重新改寫,詳情可以參考我的自我介紹。
一開始的《巷子裡的霍夫曼》
回想起最初寫《巷子裡的霍夫曼》的契機,是為了替前幾年的留學生涯留下一個紀錄,同時也圓了我從小以來「出一本書」的夢。那時候我邊工作邊寫作,斷斷續續大概花了一年,甚至中途還抽身籌備婚禮,再回過頭把書完成。
那時的我選擇自費出版。一方面,主要是因為玻璃心,那時候的我簡直沒辦法想像出版社告訴我這本書不適合出版;另一方面,我理想中的書,應該純粹到只剩封面、目錄、故事和版權頁。沒有書腰、沒有推薦序,盡量去除與故事無關的裝飾。
我喜歡川口俊和的《在咖啡冷掉之前》,不僅是喜歡它的故事,也喜歡那份簡潔的設計與紙質,甚至還特地寄了一本給出版社,請他們使用相同的質感。
封面則是我請高中同學設計的,我一直覺得她是一位一位天分出眾的插畫家,她幫我用抽象的形式呈現「心靈感應」這個主題。能與她合作,對我而言簡直是錦上添花。
於是,《巷子裡的霍夫曼》誕生了。
初版的任性與真心
說實話,這本書的銷量比我預期更好。但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完成夢想。那時,我甚至覺得人生好像因此圓滿了,也就沒有再多想其他,我可能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停止寫作好長一段時間。
直到去年底,出版社通知要續簽經銷合約。我又重新讀了一遍,依然很喜歡它,裡面滿是我的任性與笨拙:我硬是把自己走過的地方都塞進去,結果兩位主角像在環遊世界;也放進了不少我認為有趣的「知識分享」,讀來甚至有點教條。
那些元素當時是我真心想表達的,如今回頭看卻顯得突兀。但這些文字卻有一種我再也寫不出的誠懇,是那個年紀的我才能寫出的東西,就像現在的我,已經無法再寫出青春期的戀愛心情一樣。對我來說彌足珍貴。
重寫的理由
也正因如此,我決定再版,而且要「重寫」。
我忍不住想把新想法加進去,把不協調的部分拿掉,讓故事更貼近我如今的理解。
《巷子裡的霍夫曼》將以全新面貌再次登場,迎接舊讀者,也向新讀者自我介紹。至於用什麼樣的形式,老實說我還沒想好,過陣子應該會有答案。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 表層:愛情、懸疑與超能力交織。 以「心靈感應」為主軸,描繪能力者之間拉扯的情感世界,包括虐戀、陰謀、犧牲與迷惘。跨越歐洲多國的場景:巴塞隆納、聖托里尼、杜布羅夫尼克,像是一場關於愛與記憶的流浪之旅。
- 中層:在異鄉背景下的自我認同。 海外求學的台灣人、漂泊各地的馬來西亞華人、美籍華裔、在日本長大的美國白人……他們面對歧視、身份迷惘、孤獨與適應的拉扯。故事也在提問:作為台灣人,我們的世界座標在哪裡?我們又如何看待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異鄉人?
- 內層:關於「告別」與「放下」。 有人為愛執著至深淵,有人為重要的人甘願付出生命。對主角李韻而言,他追逐著香織的身影,即便在她死後仍執迷於殘存的記憶。真正的告別,不在於找到答案,而在於與自己和解。
這是一則寫給所有在愛情中經歷過失去與創傷之人的故事,願它能帶來一絲療癒。
最後
如果哪天你讀到了這個故事,願它能在筋疲力盡的一週後,陪你度過一個充滿咖啡香與輕音樂的午後。
一大片模糊的霧氣飄來,
耳畔響起「嗡……嗡……嗡」的鳴聲, 在霧氣裡,我隱約看見巷子盡頭的招牌:
「巷子裡的霍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