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古典音樂的喜愛,始於國小三年級的一個午後。
那時,音樂老師剛結束課堂,在音樂教室裡短暫休息。臨走前,她走向鋼琴前,像是即興般,輕輕地彈奏起一段旋律。那不是課本裡的兒歌,也不是我們熟悉的校園音樂。那段旋律悠揚、哀愁,像是在湖面泛起漣漪,又像是誰的心事,藏進一首寧靜的夢裡。我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整個人彷彿被帶進另一個世界。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旋律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
那天之後,我開始想盡辦法找到這首曲子。在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我靠著古典音樂電台、買錄音帶,甚至用家裡的隨身聽,一遍又一遍聽著〈天鵝湖〉。那時候,錄音機還沒被淘汰,卡帶的轉動聲和〈天鵝湖〉的音樂,成為我一段青春歲月中最純粹的陪伴。
〈天鵝湖〉不只是芭蕾舞劇的經典,更像是一段會撼動靈魂的旅程。每次聆聽,心裡都泛起輕輕的波瀾。我彷彿看見了白天鵝奧杰塔在月色下旋轉,身影翩然,美得讓人屏息。而那些悲傷的旋律,也似乎在訴說一段不能圓滿的愛情,一場命運的等待。
我不是專業的古典樂迷,對於莫札特、貝多芬的世界也只是初步接觸,但每當我再次聽見〈天鵝湖〉的旋律,就好像有人輕輕地敲了敲我的心,提醒我:那個曾經為一段音樂動容的小女孩,還在心中靜靜存在。
音樂,是我與世界之間最柔軟的橋樑。而〈天鵝湖〉,就是那條橋上最動人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