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衲告訴你五行八卦與陰陽到底是個甚麼意思-中
說完五行,再說八卦的空間系統。
其實八卦原始的含意也很簡單,先天八卦講的就是地球的南北極磁場,所以用全陽爻與全陰爻的兩卦對準南北向,其他的各自變化;而後天八卦呢,則講的是具體實象的東西,所以「坤」卦變到西南方——為何坤卦在西南方呢?因為那是中國西南方的四川蜀地,坤卦代表女人的子宮,而四川蜀地的地勢圖便像極了一個女人的子宮,四周都是高山環抱成一個盆地,獨開一條路從三峽水路向東邊流去,所謂的「千里江陵一日還」,就是講這條獨開水路的。(按:別跟老衲侃甚麼中國西南還有雲南與貴州啊,當年伏羲氏寫《易經》的時候,那兩省恐怕還是蠻荒之地,尚未開發。)
(又按:也別問老衲如果四川蜀地是子宮,那麼三峽水路前的重慶是甚麼?這個問題,對重慶人有些不好意思的啊!)
(再按:後天八卦中坤卦在西南方,一是古書藏招,二是中國古代帝王一般鎮守北方邊疆來照看全境,是以應由北向南看才是。)
(以上括號中的內容照例可以通通掠過不看!)
從這個角度看,後天八卦自古以來代表了中國的八塊地方,而當中一塊俗稱「中原」,是腹背左右受敵的四戰之地,不是固守的地方;只有在一統江山之後,領袖們才會好好經營的據點。
這個九宮格的意象,便是所謂的「九宮八卦」,其中還是以八卦為主,當中一點隨機而動,或因時而異。
這個道理可不是老衲胡扯,所謂的九宮八卦的設計是完全相通於圍棋裏頭的「金角銀邊草肚皮」的道理;又或者反過來說,古代的圍棋雖是遊戲小道,但那肯定是高手謀士想出來教育帝王世家或者是選帝侯一類的人物的。
如果了解這個道理,並能完全理解八卦九宮在中國實體地勢地形上的位置,那才能真正讀懂《三國演義》到底在寫些什麼?也才能知道為什麼三國時代裏諸葛孔明以八奇之首的謀略格局,卻在劉備死後,還是要不自量力地猛攻北方第一強的曹魏?
話說從頭。
看倌們可知道,諸葛孔明一生人中最擅長的學問是甚麼呢?那便是他岳父黃承彥傳授他的「奇門遁甲」,而這「奇門遁甲」是甚麼呢?那當然是從更古典的「九宮八卦」之術衍生開來的一門支派。
所以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詢問諸葛孔明,他到底要如何才能奪取天下?孔明說:玄德公你有萬人敵的關羽,粗中帶幼的張飛,還有百萬軍中能取敵上將首級的常山趙子龍,但是你雖每戰皆捷,卻只能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可知道是甚麼原因嗎?
劉備雖是梟雄,給諸葛這麼一問,瞠目不知所對,於是便請孔明先生指教。
孔明說:「玄德公你接戰雖然厲害,可是沒有根據地;好比你網路電商雖然做得風生水起,可是臉書推特水管甚至是電信公司常常給你限流降觸及率甚至斷你網路,讓你在緊要關頭處棋差一著,這根據地的平台不是你自己的,任你有七十二變,還是翻不出平台如來佛的手掌心。」
劉備點了點頭,又忽然搖了搖頭,反駁說道:「先生的話雖然不錯,可我原來在安喜、平原、沛縣、汝南都做過老大,甚至陶謙還讓了一個徐州牧給我呢!」
孔明仰天長笑,跟劉備說道:「玄德公你這是便是因為不懂『九宮八卦』的道理,沛縣那些小地方暫且不去說他,就說那個徐州,屬九宮八卦之中的震位,上有艮位南下,下有巽位過江北侵,難攻難守,陳勝吳廣當年就是在徐州起義,結果下場如何?玄德公可以自己思量。」
孔明這一番話劉備是聞所未聞,又說得他背上冷汗涔涔而下,於是給孔明拜了三拜,請孔明見教他奪取天下的方略。
孔明後來說的這一番話,便是三分天下的「隆中對」戰略,而在這個大戰略裏頭的核心,完全是按古代九宮八卦的原則來排衍的。
在孔明原來的隆中對規劃中,劉備得要先奪「離」位(古荊州),再奪「坤」位(古益州即四川蜀地),得一個地火明夷卦,才能變卦轉一個晉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三分天下而後進而一統。
這裡岔開一提,解釋一下為什麼離卦便約略是古荊州?蓋因古荊州東西兩邊都有連綿大山橫亙,像一個大口袋般夾著其中千里沃野的低漥之地,古代所謂雲夢大澤,今之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的地方——看,是不是很符合所謂的「離中虛」的卦象?
說回正文,如果劉備能佔著古荊州離卦之位,東可從九江河谷進攻東南方巽卦之所,北可經襄陽上取曹魏,在戰略上進可攻、退亦可守,若劉氏政權固守坤離二地,雖未必能一統天下,但自保應是綽綽有餘之至。
只可惜劉備手下大將軍關羽一時不查,「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失掉了這個兵家必爭之地。
古荊州離卦位一失,「多智而近妖」(魯迅先生評語)的諸葛孔明也莫可奈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得換一種方式來下這盤棋。
孔明先生換了甚麼戰略呢?他換了秦始皇嬴政的戰略,又或者說,是漢高祖劉邦奪天下的大戰略。
甚麼戰略呢?那便是由漢中取關中,進而向東用兵一統天下!
漢高祖劉邦手下第一猛將韓信,獻給劉邦的計策中最有價值的一條,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條計策講的是哪裏呢?那便是漢中到關中的這條道路,至此劉邦便從原來的「漢中王」,而搖身一變成為了「先入關中者為王」了。
這關中之地,按九宮八卦來說,那是兌位,剛中柔外,悅且利貞,八百里秦川,肥沃得不得了,總之就是很好很好的意思;當年老子李耳西出函谷關,據說就是到了這塊地方養老(關中最東邊的關隘即為函谷關)。而不管是嬴政還是後來的劉邦,打天下時,也都是從這兌位出發去征服天下的。
以孔明先生的角度思考,離卦位的荊州短時間內是佔不到的,而且連失三員重要人物,除了關羽,就連張飛、劉先主玄德公都通通折在裏頭,古代用兵講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若要再打荊州,先不論東吳的上將軍陸遜陸伯言是否同意,光是蜀軍一想到先主與他倆結義兄弟皆是被荊州這塊兇惡之地給剋死的,這個士氣肯定就不會高昂。
『不如...從漢中翻過秦嶺直取關中,學高祖先拿下兌位,再取天下?』——在原來的離坤兩位戰略失敗後,孔明的心中肯定是浮現了這樣的想法。
於是他開始盤算由坤位轉兌位的這一條道路,走地澤臨而澤地萃的路子。
對了,諸葛孔明在進軍關中兌位之前,先南下打蠻王孟獲,七擒七縱,火燒藤甲兵,不過那是因為蜀地發生通貨緊縮,諸葛亮無銅造幣,所以才南下大渡河修理孟獲這一遭;不過,這些與本文無關,暫且掠過不談。
又,不要以為強渡大渡河跑去修理孟獲那是一件簡單的事。四川大渡河自古險峻,傳說中《西遊記》裏的流沙河就是影射大渡河的;而距離諸葛孔明一千六百年以後的太平天國傳奇將領翼王石達開,就是渡不過去大渡河而在岸上被剿滅慘死的。
扯遠了,回到諸葛武侯孔明先生的身上。
下過圍棋的都知道,如果在布局的時候只佔一角,那是很難最後大獲全勝的;至少要先佔兩角贏面才大,所謂的「金角銀邊草肚皮」就是這個道理。
以這個道理來看,曹魏佔了西北的乾位與東北的艮位兩角,更還有正北方的坎位山西古晉國這一塊銀邊,與關中兌位這一塊銀邊;而東南的孫吳佔著東南巽位的一塊金角,與離位荊州還有半個震位兩淮的銀邊。
怎麼看這兩國,都比只有一坤位蜀地的劉阿斗佔優勢啊!
如果關羽沒有失掉荊州?又如果關羽沒有在華容道上放走曹孟德?聰明一世的孔明最後會不會在心底偷偷得埋怨這個在後世香火無數的武聖關二爺呢?
真是不得而知。
不過最後的結果,大夥都是知道的,孔明先生六出祁山,而後星落五丈原。
老衲一直很喜歡諸葛亮的故事,不是喜歡他的聰明才智計謀無雙,而是喜歡孔明先生的傻氣,每次說起他,耳邊忍不住會響起先生的那幾句傻話: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
...「先帝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這哪裏像一個統帥三軍勤於內政的丞相呢?簡直是像一個一諾千金百死無悔的熱血小夥。今天隨便一個民營企業裏管十來個人的小主管,講話都比諸葛丞相油滑得多的多,哪裏有孔明先生半分的真誠?
據說孔明去世的消息傳回蜀國的時候,舉國皆哭,為之戴孝,而且很多年過去以後,蜀地的人說起諸葛丞相,還是津津樂道,猶如他還在世一樣,大政治家與大軍事家做到這種程度,可含笑九泉矣。
值得一提的是,孔明先生在打兌位關中的時候,沒有採用魏延的「取道子午谷」之計,並不是因為他膽小,而是因為這個計策根本行不通。
在孔明先生否決「取道子午谷」的計策後的一千四百年,明朝末年時有一反賊叫做是闖王高迎祥的(別懷疑,真沒寫錯!),從漢中要打關中的時候,就啟用了這條沉寂一千四百年的魏延奇計「取道子午谷」,結果馬上被明朝的兵部大將孫傳庭困死在子午谷內,兵敗被俘,連「闖王」的稱號都給另一名反賊借屍還魂留用,而那個後來的「闖王」,便才是大家所熟知的「李自成」。
高迎祥的失敗間接證明了諸葛孔明是對的,魏延是錯的。
這回真扯遠了,本來只是想介紹一下九宮八卦的原理,結果差點把整本《三國演義》都重整了一遍,套一句小霸王孫策的名言:「這筆滑手了。」
好不容易說完五行與八卦,下回,再來說說陰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