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表於確認鍵官網|點我閱讀原文
Threads 上線快一年,身邊越來越多品牌開始嘗試經營這個平台。
但老實說,我們觀察到很多品牌其實是「有點做不下去」的。
每天在想要發什麼、互動量為什麼掉了、為什麼我跟某某帳號做一樣的事情,成效卻差這麼多?
這些問題的背後,很多時候是還沒真正調整心態 —— Threads 其實不是一個適合「爆紅行銷」的地方。
它更像是一個輕社交場域,品牌在這裡的角色,不是高調的發言者,而是溫和的參與者。
我整理了 4 個這半年來觀察到的經營邏輯差異,分享給同樣正在摸索 Threads 的品牌行銷人。
1. 別再只發佈訊息,試著「先問問題」
在 IG,我們很習慣用「我想說什麼」的角度發文。但 Threads 更像是一場大家都能說話的聚會 —— 如果一開口就是品牌發言,大家很容易自動略過。
反而是那種「欸,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的語氣,會讓人更想停下來參與。
例如:
- 「我們的咖啡豆是單一產區的,最近試了新的烘焙法」👉 很多時候不會引起互動
- 「有人試過深烘但保留果酸感的咖啡嗎?我們最近有在測一支,好像蠻有趣的」👉 這樣問,就很容易釣出懂咖啡的用戶來互動
2. Threads 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真實感」
方格子常有創作者提到「不必完美,先開始寫」,其實 Threads 也有一樣的氣氛。
我自己看到互動高的品牌貼文,往往不是圖最精緻、文字最優雅的那種,而是帶點脫稿感、像在聊天、偶爾還有點打錯字的內容。
當然不是鼓勵隨便亂寫,而是要調整「品牌就該無懈可擊」的慣性。用戶其實更容易記住「講過某個觀點、承認過犯錯、分享過背後故事」的品牌,而不是永遠只說好話的品牌。
3. 與其只等人留言,不如自己多逛逛
這點蠻現實的 —— Threads 的演算法真的比較偏好「活躍互動帳號」。
你願意花時間參與別人的話題,演算法就會讓更多人看到你。
我後來開始每天早上花 15 分鐘,逛逛關注帳號最近在聊什麼,只要看到可以補充觀點的地方就留言,久了真的會有一些默默開始關注你、甚至主動對話的人出現。
也會慢慢找到「你說什麼別人會有感」的語言節奏。
4. 穩定出現,比爆紅重要
很多品牌會說「Threads 沒觸及」「都沒人回我」,但這平台真的不是追求一篇爆紅文的地方。
它比較像是在經營一個小型私房電台,你的受眾也許只有幾百人,但他們是真的會聽你說話的人。
而要讓他們持續聽下去的關鍵,不是每篇都要超精彩,而是「你一直都在」:
今天分享一張新試的樣品、明天貼一則設計草稿、週末隨口聊一個觀察 —— 這樣的「在場感」,反而是 Threads 上最稀缺的品牌特質。
最後補一句:
如果你也正在經營品牌 Threads 帳號,不妨暫時放下數據報表,多聽一點平台上的聲音、多回一些留言、多說一點自己的觀察。
這裡其實沒有那麼需要你是一個完美的品牌,反而更需要你像是一個「願意說話」的夥伴。
——
想要幫品牌規劃 Threads 專屬的策略,歡迎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