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美劇《大熊餐廳》開播至第四季,影集的火熱度在剪輯的快節奏、人物的鮮明性格與劇本緊密的步調下,吸引許多觀眾訂位入席,如同在廚房中選用大火快炒、炙燒、燉煮等不同方式進行烹調,《大熊餐廳》每每在不同的集數,總能端出令人齒頰留香的料理,使得屏幕中的穿透力,回味無窮,季度與季度的接縫,時常畫上未知的頓點,這份屬於菜單上的隱藏版佳餚,也一同拋出對於劇本預不可測的期待。
《大熊餐廳》自2022年開業,由主廚Carmy(傑瑞米·艾倫·懷特飾)、Richie(艾邦.摩斯-貝克許飾)、Sydney(阿尤.艾德維利飾) 、Marcus(萊昂內爾.博伊斯飾)、Tina(艾比.伊略特飾)等角色共同經營。從Carmy哥哥離世後所留下的 「The Beef」 轉型為「 The Bear」,這一趟旅程除了面臨餐廳的人手兵荒馬亂、財務每況愈下之外,還穿插著每個餐廳員工面對工作及人生的心境轉變,可說是極為艱辛。而從第一季到第四季的故事中,亦能以「開始」、「找尋」、「回顧」、「往前」建立軸線,回看The Bear之於每個人物的生命關係。
無法結痂的傷口
自第一季開始,傷疤的烏雲便層層籠罩,Carmy背負著哥哥Michael意外自殺的自責、與母親和家庭成員的失和關係,盤根錯節的課題接踵而來,而在他決定般回芝加哥重新經營餐廳後,雖然是一個跨出與重新聚集勇氣回首面對的象徵,卻也將原先存在於Carmy身上的脆弱,在一系之間點燃,長期對於情感壓抑與高度要求自我的性格,埋於過去在餐廳的習得經驗與家庭記憶而無法喘氣,使得作為主廚與領導者的他,被推向更為混亂與極端的自我懷疑狀態。影集以高速的剪輯手法圍繞於整座城市,一方面呈現著高度競爭性的餐飲業,和時間賽跑下需要的完美SOP;另一面,則反射著主角無法保持這樣的速率,真正靜下心對待與審視自己,而逐漸患上情緒問題。
高速像是一種在人生中的偽裝藉口,像是能阻隔所有外界的攻擊,但在最後,仍是一場停留於原地的逃離。這份創傷,在戲劇中也擴散性地影響了餐廳新、舊員工間的失衡,直接與粗暴的唇舌交鋒,回應了那股廚房裡的躁動,挖掘彼此內心底層的不安。傷口是整部影集相當重要的核心,同時也貫穿了四季,劇集想做的除了是把傷攤開與化解,同時也想呈現,如何與這些記憶繼續共處?
跳脫於劇本之外,不難發現,不論在東方社會或西方社會,壓抑與對於完美人格的追求,已成為現代社會橫行的文明病,在日復一日的齒輪轉動中,許多時候的失控更像是人生不被允許的,被看作是會摧毀大局的污點,也讓任何不穩定與擾動出現時,我們第一時間做的處理是想盡辦法剔除,而非思考它們為何存在,使得傷口尚在癒合仍未結痂前,迫使自己一定要努力前行。
當吵雜作為背景音
在喧囂過後,餐廳員工發現在經營之道中,並非只是讓效率與默契提升,一間店的營運便能依序建立、財務赤字便能修補,於是新的改變再次啟動,下一趟旅程,他們被分派到了異地學習,如Sydney到不同的餐廳觀摩、Marcus到哥本哈根精進廚藝、Tina加入了料理課程,而Richie前往西餐廳習得待客服務與禮儀,這些經驗並非意味他們的廚藝不夠精湛,而是在共組一間餐廳所需要的,是讓各自的獨特性更為顯現,並讓互助作為成功發酵的媒介,如同盤內的所有食材,終會有特定與絕佳的搭配方式。
而談至對方,在口角之中渡過的時光,是這部影集最大的亮點之一,這樣起伏不定的浮躁是雙面刃,觀眾可能享受於這樣的激烈動盪;卻也可能導向滯留過多情緒的風暴之中,而因此棄劇。然而,此部影集絕非僅能以單一一季或一場戲形塑整體,隨著第三、四季陸續推出,便會逐步發現,劇中演員對待彼此的神情及台詞,縱使混亂,但卻如同一種習慣與陪伴鑲嵌於其中,無形間成為餐廳的一部分,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在細嚼慢嚥裡,騰出味蕾,接下了種種正在爆發的情感。
當Marcus面臨母親離世、Sydney面對工作與未來的抉擇,專屬「 The Bear」這份如同家的喧鬧,像是晦暗的汪洋中豎立的燈塔,成為指引,那裡是員工長時間待的工作場域,卻也像是置身於家一樣,每個人不選擇隱藏自己的性格,以直語進行答覆,道出種種熟悉,而輕輕接住每個迷失的靈魂,是齊聲喊道的「Yes, Chef」。
如果跌倒沒有好好站起來
踏著循序漸進的步伐,主角們各自找到了進步方式,正當他們的蛻變與成長被觀眾看見時,那些幸運好像又像擦邊球一樣倏忽而過,許多時候所有投進的努力,只徒留下一場空,如:即使在稍微穩定的工作模式裡,餐廳評比依舊被評論點出了不少缺點;正當想跨出心魔的那一刻,又再度陷入灰色地帶,模糊不定。
但這樣的反覆無常,並不會讓人看了蒙上灰心,而是奠基於對現實的緊密相接,而使觀眾也從中找到縫隙,裝進自己。「跟我的生活一樣糟」、「對,就是這樣的心情」《大熊餐廳》最賺人熱淚的,是不疾不徐地,仔細對待每一份痛楚,不將任何事導向迎刃而解,影集長度從20分鐘至60分鐘不等,許多時候僅填進單一事件與場景,以深度的方式,專注於情緒張力的擴張與極限,觀眾來自四面八方,間接展開對於家庭、工作、感情等層面的投射。
在後兩季的劇本裡,更開始讓角色嘗試憶起過去的挫敗,並添加新的和解機會,集數交織著Tina的中年失業、Berzatto家舉辦七魚宴時母親的失控、Richie和Carmy對彼此的不諒解等。但在各式各樣的經歷中,卻也在失序裡重構秩序,家與家人的存在,漸漸在心中顯影,也成為許多情節的轉捩點。
《大熊餐廳》邀請觀眾一起成長,我們都可能與角色一樣曾在迷霧中摸黑行走,甚至失去掌舵能力,以嚴厲且過分的語言傷害最為親近的朋友、親人和自己,但影集也提醒著,即便那裡存在多麽大的憎恨、深陷多麽深的泥沼,也千萬不要因為失足與停頓,失去主動給予與接收愛的能力。
終點後的未完待續
在他人眼前坦承脆弱,也許正是《大熊餐廳》每個堅毅個性的角色們,共同需要學習的一課,如何與自己和解,也讓他人嘗試理解自己?影集以凝聚作為表現手法,將劇本場景座落於餐廳與家庭之間,在清晰的兩條路徑穿梭,使其劇本乾淨俐落不複雜。第四季開播後,整體調性與前三季有些許落差,但在緩慢的過程裡,也讓細節進行等比放大,將過去灑落的碎片,開始逐一收回、拼起。
身為Michael與Carmy的妹妹,Natalie(艾比.伊略特飾)在第四季曾在Carmy的來電裡對他說:「你找到了你熱愛的東西,而且真的沒關係,如果你不再愛他。因為最難能可貴的是,你擁有熱愛一件事的能力。」
這是此季最具啟發性的一場對白,Carmy一生投入餐飲製作,但在喜愛的事物前,需要應對更多的倦怠與失敗,並伴隨失去熱情的風險,Natalie溫柔道出的這段話,讓夢想的雛形回到原點,追夢看不見終點,也沒有實質目標,但啟程後那樣在築夢的身影,是不會被任何人輕易淡忘的。
第四季像是來到了終點,但也同樣以劇組習慣的手法,為結局留下許多空白與開放性。《大熊餐廳》所窯烤出的好菜美味程度或許因人而異,但在那扇通往廚房的門被打開時,一同帶領觀眾進入的真摯,也許是影劇上獨一無二的。
在尋找芝加哥牛肉三明治的時刻,官方也宣布了大熊餐廳確定迎來第五季,當「Every seconds count」的滴答聲響起,餐廳將會繼續推出什麼樣的菜色?也在影劇圈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