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看到名人們的成功故事,而不是他們的失敗經驗?成功令人心生嚮往,反觀失敗則是不堪回首。每個人也總是想盡可能在履歷上寫滿豐功偉業,彷彿失敗從不存在。但誰沒失敗過呢?失敗就不值得記錄嗎?寫一張只記錄了失敗的履歷,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只寫失敗經驗的履歷
《紐約客》上一篇名為〈失敗履歷〉的短文中,喜劇演員Aparna Nancherla模仿履歷的形式,以幽默的口吻描述人生中一連串不順遂,從童年一路寫到出社會。文中,她更為每段經歷都配上一個自嘲,甚至是地獄梗的名稱,笑看她至今經歷過的各種失敗。讀著讀著,難免會為她感到些許惋惜,但也不時會露出會心一笑——或許有些時候,失敗也不一定是壞事吧?
失敗為什麼令人害怕?
那為什麼失敗、犯錯仍然令人害怕,又難以好好面對呢?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學生時代起,就被告知一定要考到某個分數才是好的,導致一旦出現不如預期的結果,便會感到羞愧難受;或是源於內在與外在壓力的雙重夾擊,一方面要顧及內心的自尊,另一方面又不想讓別人失望,讓失敗變得難以啟齒,甚是厭惡失敗的自己。
失敗是成長的必備過程
然而,失敗並不是完全負面的。仔細反思後,我們發現,失敗的經驗可能為我們帶來一次學習的機會,或是決定重新開始的契機。失敗就和任何成功一樣,一點一滴逐漸累積,持續造就出經驗更加豐富、內心更加堅強的我們。而在《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一書中,作者Tina Seelig更建議將失敗視為「資料數據」的來源,因為我們經歷過的所有失敗,都將成為未來行動的養分,幫助我們更有信心地前進。
來寫張失敗履歷吧!
失敗的痛苦與難堪相信所有人都能懂,整理完這些情緒之後,不妨試著以更理性或輕鬆的眼光看待曾經歷過的挫折。無論是要寫張搞笑的失敗履歷,或是逆向思考盤點下次可避免的失誤,記錄並善待那些失敗的經驗,不僅可以從中學習,更能清楚知道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而這些心力也值得被記住。
這集,跟我們一起窩在森林裡聊聊「失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