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不盡相同,對「父親」的印象也各有千秋。有的父親溫柔慈愛,如同天使綻放光芒;有的父親嚴厲冷漠,令人如墜冰窟。
因此,每逢教會慶祝父親節,常讓人五味雜陳:到底該歌頌父親的好,還是該正視父親帶來的傷?
我自己是在一個充滿精神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父親從我出生後就染上毒癮,喝酒後常常發酒瘋,家裡也時常出入一些刺龍刺鳳的「兄弟」。
童年時的我會備好一把刀,蒐集各個房間的鑰匙,以防突發狀況可以自保或保護家人。半夜總是最恐怖的時刻,任何一點風吹草動、微弱聲響,都會驚醒我。我總是害怕父親又開始失控。他帶給我的,不是安全與依靠,而是恐懼與壓迫。
年輕時,我曾深深埋怨父親。但隨著年齡漸長,開始能獨立思考,也接觸到心理學的知識,我逐漸學會原諒他、釋懷過去的傷害。
然而,即使釋懷了,原生家庭所留下的影響仍深深形塑了我的性格與人生方向。這也讓我更深刻體會:原生家庭不只是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深深影響我們對上主的想像與信仰的理解。
在《舊約聖經釋義:方法步驟與實例應用》中,曾宗盛牧師引用聖經學者 William P. Brown 的提問,幫助我們整理自己與聖經、與信仰的關係。例如:我來自什麼樣的家庭背景?(如族群、社會環境、經濟狀況)有哪些重大的生命經驗,影響我如何理解與閱讀聖經?[1]
這樣的提問提醒我們:我們對上主的認識,往往帶有我們生命經驗的投射。如果我們的父親是嚴厲苛刻的,我們或許會認為上主也是無情的審判者;如果我們從小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心中對上主的印象可能傾向慈愛與包容。
原生家庭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形塑了我們的信仰理解,也塑造了我們的自我認識。
現代社會強調個體意識,越來越多人渴望「認識自己」。我們追尋各種方式:心理學測驗、自我成長課程、塔羅、星座,甚至透過諮商畫出家庭圖譜,希望拼湊出「我是誰」的答案。但我們卻發現:認識自己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心理學中的「周哈里窗」提供了一個理解自我與他人之間認知差異的框架。它將自我分為四個象限:開放我(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盲目我(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隱藏我(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未知我(自己也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
我們永遠有一塊「未知的我」,就像薩提爾的冰山理論所說:海平面上看到的表現,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的情緒、信念與創傷,都藏在水面下,難以察覺。這告訴我們:人對自我的認識,是有限的。
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說:「有三件事最難做到:切割鋼鐵、打碎鑽石,以及認識自己。」[2]
我們渴望認識自己,卻往往感到困惑與無助。無論是朋友、家人,甚至專業的心理師,都無法真正全然地認識我們。但今天的經文給了我們盼望:有一位比我們更認識我們的,那就是上主。
詩篇139篇1–6節說:「上主啊,你洞察我,你認識我。我的一舉一動你都知道;從遙遠地方你也曉得我的心思。我工作或休息,你都看見;你知道我的所作所為。我沒有開口,你已經知道我要說什麼。你前後左右環繞著我;你用你的能力庇護我。你對我的認識高深莫測,不是我所能理解。」
這段詩句表明:除了上主,沒有人能如此徹底了解我們的思想、情緒與行為。只有在祂的眼光中,我們才能真正地被理解與認識。正如神學家加爾文在《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的小標題說:「不認識神,就不認識自己。」[3]
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如果只有上主能真正認識我,那麼,我們是否願意藉著尋求祂,來更深地認識自己?
然而,許多人卻不願意走這條路。因為在這個強調實用主義的時代,上主顯得太虛無、太抽象,不如心理測驗、課程、方法來得「看得見、抓得著」。
靈修教育家巴默爾(Parker J. Palmer)指出:「弔詭的真理是,為了獲得從認識自身天賦而來的力量,我們可能需要抗拒自我意識對我們生命的支配慾。」[4]
換言之,真正的自我認識,需要我們謙卑、放下控制、勇敢面對內在的脆弱與陰影。很多人是在重大轉折後,才開始認識自己。有人因瀕死經驗,有人因疾病、創傷,才開始走上認識自我的旅程。
加爾文在「不認識神,就不認識自己」的小標題中,開宗明義便說:「除非人先仰望神的面並謙卑省察自己,否則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5]
在這個父親節,或許我們不只是在慶祝「父親」,而是藉由反思父親的角色與我們的生命經驗,重新思考:我們是誰?我們所信的是怎樣的一位上主?
盼望在這樣的節日裡,我們不只是懷念、感恩或療癒,更能在信仰的光中,更深地認識自己,也認識那位完全認識我們的主。
[1] 《舊約聖經釋義:方法步驟與實例應用》,曾宗盛,新北:撤攬出版有限公司,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出版:華宣出版有限公司發行,2021,p30-31。
[2] 《高階覺察:幫助思考與學習的後設認知,更加理解自己與他人,且能解釋未來的複雜決策》,史蒂芬.弗萊明(Stephen M. Fleming),李偉誠譯,台北:遠流,2022,p141。
[3]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4。
[4] 《行動靈修學》,巴默爾(Parker J. Palmer),張玫珊譯,台北:校園,2019,p123。
[5]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