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22章,是聖經裡最令人震驚、也最難懂的故事之一。上帝叫亞伯拉罕把自己的親生兒子以撒獻為燒化祭。這段經文不只是信仰的試煉,更挑戰我們對道德、理性、上帝,甚至整個信仰本身的看法。
這不是單純一個「你要不要相信上帝」的問題,而是我們會問:「這樣的信仰合理嗎?這樣的上帝值得信嗎?」
一、上帝為什麼要這樣考驗人?
故事一開始就說:「上帝考驗亞伯拉罕。」(創22:1)但問題是,上帝不是無所不知嗎?祂不是應該知道亞伯拉罕的心?為什麼還要這樣極端地試驗他,而且還用這麼可怕的方式?
這讓我們想問上帝:「祢是在沒安全感嗎?還是祢其實要的不是信仰,而是控制?」
再想深一點,如果不是天使及時阻止,亞伯拉罕真的動手了,這會不會變成上帝支持人祭的證據?如果有人現在這樣說:「上帝叫我殺我的孩子」,我們會說這人瘋了。但亞伯拉罕的行為卻成了信仰的榜樣,這合理嗎?
二、信仰與道德,會不會互相衝突?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曾說,這是「信心的跳躍」[1]。因為在信仰裡,有時候我們做一件理性無法解釋的事,只因相信那是出自上帝。但這就讓人很難不問:「那我怎麼知道這不是自己幻想出來的?」
有一段哲學家與上帝激辯的小劇情:[2]
上帝對哲學家說:「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命令你——犧牲你唯一的兒子。」
哲學家皺眉回答:「這聽起來不太對。在你的十誡中,不是明明寫著『不可殺人』嗎?」
上帝說:「那些規則是我訂的,我也有權撤銷它們。」
哲學家不為所動:「可我怎麼知道你真的是上帝?也許……你只是個試圖愚弄我的魔鬼?」
上帝堅定地說:「你必須相信!」
哲學家慢慢地說:「相信?還是精神錯亂?也許是我的心靈在捉弄我?或者,你只是在考驗我——想看看我會不會失去所有道德判斷,盲目地服從一個從雲端傳來的低沉聲音,去殺害自己的孩子。」
上帝提高音量,大聲說道:「我是全能的神!你說得再有道理,也只是凡人的思維。你怎麼敢質疑我——你的上帝的命令?」
哲學家沉靜地回應:「恐怕正因如此,我才必須拒絕。你還沒有給我足夠的理由,讓我相信我該改變我的決定。」
哲學家康德就很堅持:如果一件事違背基本的道德(例如:不可以殺人),那不管你說是誰叫你做的,甚至是上帝,人都應該拒絕。[3]因為上帝不該是我們道德的敵人,而應該是自由與良善的來源。
三、「順服」真的只是無條件聽話嗎?
故事最高潮的時候,亞伯拉罕舉刀準備殺以撒,但天使呼叫:「不要下手,不可傷害孩子!現在我知道你敬畏上帝;因為你沒有把自己的兒子,就是你的獨子,留住不給他。」(創22:12)
猶太拉比撒克斯(Jonathan Sacks)指出,這段故事其實不是在說「要聽上帝的話殺兒子」,反而是要打破一個觀念——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4],人的生命只屬於上帝,不屬於任何人。
換句話說,亞伯拉罕不是單單「順服命令」,而是放下自己對未來、家庭、人生的「掌控權」。這比單純聽命還難——因為那意味著你不再緊抓著你覺得最重要的東西,而是放手交給神。
四、信仰,是放手,也是冒險
齊克果說過一句很美的話:「信仰是最高的激情。」[5]意思是,真正的信仰,不是抓住一個你已經想清楚的道理,而是在搞不清楚、不確定、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還願意相信。
哲學家 J. L. Schellenberg 也說,信仰就是在上帝好像很沉默、世界又亂七八糟的時候,還選擇去信。[6]因為真正的信仰,不是建立在「一切都好」的保證上,而是即使「什麼都不保證」,我們還是願意走下去。
亞伯拉罕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也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但他願意走這一段看起來很瘋狂的路。那就是信仰。
五、我們相信的是「上主會預備」嗎?
亞伯拉罕最後沒有獻上以撒,因為他發現了一隻羊卡在叢中。那不是他的計畫,而是上帝的安排。
信仰,有時不是我們努力「攀上山頂」,而是在我們願意順服、願意放下的那一刻,才發現:原來,上帝早就預備好了。
我們的問題是——我們說「上主必預備」,是出於信心?還是其實是我們對結果的一種期待?甚至是一種「上帝你要幫我收尾」的自我安慰?
六、信仰的張力:相信,還是懷疑?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某些時刻,都像亞伯拉罕一樣站在摩利亞山上,面對一個無法理解的要求,或是要放下最寶貴的東西。
有時我們會懷疑:「這真的是神的聲音嗎?還是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
但信仰不是不問這些問題,而是在這些疑問中,仍願意相信。不是因為我們已經完全了解了上帝,而是因為我們選擇信靠——即使有掙扎、有不安、有淚水。
結語:當我們踏上自己的摩利亞山
亞伯拉罕的故事,不只是一段古老的歷史,它仍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上演。
我們也會被呼召,去面對一段我們不想經歷的路、去放下我們最不想放手的東西。那時,我們或許會害怕、會懷疑,但也正是在那一刻,我們才會聽見那句話:「在上主的山上,他會預備。」(創22:14)
[1] 《這一次,我們不在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到人生難題》,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安東尼雅.麥卡洛(Antonia Macaro),盧思綸譯,出版社:時報出版,2022,博客來電子書。
[2] 《自願被吃的豬:100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新版)》,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黃煜文譯,出版社:麥田,2019,博客來電子書。
[3] 《牧師?》,愛若.霍維寧(Eero Huovinen),黃占竹譯,香港:道聲,2004,p19。
[4] ⟨現代台灣的處境化聖經釋義⟩,曾宗盛,新眼光讀經寫作工作坊(二)講義,雙連教會,2022年03月21日,p6。
[5] 《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陳樂知譯,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p175。
[6] Ibid.,p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