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經文相當長,甚至可以用「夭壽長」來形容。司提反在面對大祭司的質詢時,以一段以色列民族史作為回應,從舊約亞伯拉罕一路講到新約的耶穌,回顧了上帝與以色列人的歷史互動。我們讀完這段經文總共花了不少時間,或許大家都已經忘記了司提反到底說了些什麼。因此,我們再簡單回顧一下他所提到的重要內容。
司提反從上帝揀選亞伯拉罕開始,說到以撒、雅各、約瑟,約瑟因為哥哥的嫉妒被賣到埃及,最終卻成為埃及的宰相,使整個家族都移居埃及。隨著時代變遷,以色列人在埃及淪為奴隸四百年,之後上帝揀選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歷經曠野四十年的旅程,直到約書亞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地,建立了以色列國。
以色列建國後最著名的君王有二:敬拜上帝的大衛王,以及他的兒子所羅門王。所羅門建造聖殿,成為以色列敬拜上帝的中心,但後來卻因著娶了許多外邦女子,導致偏離上帝,國家分裂為南國猶大與北國以色列,最終國家覆滅,聖殿被毀。直至波斯帝國時期,以色列人才返回家鄉重建聖殿。
司提反為何要詳述這段歷史呢?這與上一章(徒6:13~14)自由人會堂會員對他的兩項指控有關:
一、他反對聖殿,主張耶穌要拆毀聖殿。
二、他反對摩西律法,主張改變律法的傳統。
司提反以歷史辯證這兩項指控。他首先指出,上帝無所不在,不必拘限於人手所造的聖殿。從亞伯拉罕到摩西,他們都在沒有聖殿的情況下敬拜上帝。即使後來建了聖殿,上帝也不曾受限於聖殿中。
他引用以賽亞先知的話:「天是我的寶座;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能為我建造哪一種殿宇呢?何處是我安息的地方呢?這一切不都是我親自創造的嗎?」(徒7:49-50)因此,他表明上帝並不居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之內。
其次,他強調自己並非反對摩西律法,反而是以色列人歷史上一直抗拒遵守摩西律法的精神。從抗拒摩西的領導、拜金牛,到迫害眾先知,都是他們祖先的作為。最後,甚至連預言中的公義僕人(耶穌)也遭他們殺害。
因此,司提反嚴厲地指出:「你們這些頑固的人哪,你們心胸閉塞,充耳不聞上帝的信息!你們和你們的祖先一樣,總是跟聖靈作對!」(徒7:51)
這也引發我們今日的反思:為什麼人會固執己見,不願接受不同的觀念或價值?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曾說:「重要的是開放辯論,而不是終止辯論。」[1]然而,要有開放的心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容易「固執、心硬、耳朵不聽上帝的話」。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指出,人天生就固執,很少承認自己的錯誤或接受對方的論點。[2]但諷刺的是,叔本華自己也相當固執,曾因鄰居吵鬧打擾寫作而推倒對方,導致法院判罰,他卻終生不認錯,並在婦人過世後在日記上寫下「她終於得到了正義」。
奧地利哲學家柯依瑟爾則說:「在人生裡,最令人痛苦不堪的不是放手,而是絕不放手的執著。」[3]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執著,甚至長達數十年。
這種固執通常根源於我們成長環境、教育背景以及長期的經驗,導致我們難以放下既有觀念。我自己也曾經因家庭傳統的影響而形成許多固執的想法,直到透過學習與反思,才逐漸擺脫這些束縛。
人類的觀念是流動的,會隨著年齡、經驗、人際關係而改變。因此,如何放下固執與封閉的心呢?基督教的信仰提供了重要的途徑:
首先,教會提供一個開放與包容的團體環境。神學家莫特曼提醒我們:「基督徒團契基本上乃是一個開放的團契,而不是只由信仰的同志所組成的團契。」[4]而且「如果基督教要適應這個對話(指宣教對話)的過程,這個開放和改變的過程,就必須去除一連串對於其他宗教的偏見。」[5]因此,透過參與教會的團契生活,我們有機會接觸不同背景的人,學習聆聽與尊重不同的觀點,逐步放下心中的偏見與執念。
其次,教會鼓勵我們操練謙卑的態度。哲學家休謨鼓勵我們:「保持謙遜的態度,對自己的觀察與判斷有所保留。不要一味地堅持己見,也不要偏頗地看待立場不同的人。」[6]社會心理學家戴瑞則警告:「一旦過於相信自己是對的,我們就會停止聆聽。一旦自視甚高,就會失去同理他人、看見他人觀點的能力,進而產生自戀性偏誤。」[7]因此,謙卑能使我們降低自我傲慢,願意承認自己的限制,進而更容易聽見上帝和他人的聲音。透過謙卑的實踐,我們不再固執己見,而能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各種不同意見。
最後,教會推動我們實踐具體的關懷行動。達賴喇嘛說:「人有太多我執,就會封閉自己的心,難以與別人溝通。當我們關懷起其他人類的處境,心才會打開,與他人交流也會變得輕鬆愉快。」[8]因此,當我們學會真誠關懷他人,就會逐漸將注意力從自我轉移到他人身上,打開心胸,從而超越個人的執著。
綜合以上三點,參與教會生活並非讓我們更固執,而是透過開放的空間、謙卑的學習、關懷的行動,幫助我們理解並真正接受上帝的信息。盼望,我們都能成為開放、多元、謙卑且願意關懷他人的基督徒。
[1] 《資本與意識形態(下)》,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徐麗松、陳郁雯、陳秀萍、黃明玲譯,出版社:衛城出版,2022,p571。
[2] 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廖芳婕譯,出版社:遠流,2022,博客來電子書。
[3] 《改變自己的藝術:22則讓生命轉彎的哲學練習題》,哈洛德.柯依瑟爾(Harald Koisser),莊雅棉譯,出版社:商周出版,2019,博客來電子書。
[4] 《聖靈大能中的教會:論彌賽亞式教會論》,莫爾特曼(Jürgen Moltmann),曾念粵、杜海龍譯,出版:道風書社,2019,p235。
[5] Ibid.p192。
[6] 《這一次,我們不在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到人生難題》,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安東尼雅.麥卡洛(Antonia Macaro),盧思綸譯,出版社:時報出版,2022,博客來電子書。
[7] 《謙遜:讓自己從自戀世界的陷阱中解放》,戴瑞.凡.湯格蘭(Daryl Van Tongeren, PhD),朱浩一譯,出版社:大田,2023,博客來電子書。
[8]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達賴喇嘛,丹增嘉措(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 Tenzin Gyatso)、戴斯蒙‧屠圖(Desmond Mpilo Tutu)、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韓絜光譯,出版社:天下雜誌,2022,博客來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