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良太郎|小市民日記
這個夏天,一場看似重啟的中美談判,其實只是一次禮貌性的推拉。第三輪談判結束後,美國宣布現行關稅政策延長三個月,形式上給了中國一點緩衝,實際上卻保留了川普隨時加碼的主動權。這像不像一場病危通知後,醫院說還能觀察幾天,但最終仍得面對「斷水斷電」的現實?
表面上看,這三個月似乎是個轉機,但如果你留意美國正在做的事,就會發現:它不是在等中國,而是在等一張全球經貿新版圖的拼圖完成。世界另一邊的門,正在悄悄關上
最近幾個月,美國與歐洲、日本、韓國、越南等主要貿易夥伴國,密集簽署與更新貿易協議。這些協議的共同特徵是:
- 更高的市場開放要求:要求對美國產品的進口大幅增加。
- 價值鏈重組:供應鏈轉移,明確排除中國生產環節。
- 制度接軌:加強知識產權、數位貿易規則與美方接軌。
這不是「簡單談談」的層級,而是新秩序的落地。說得白一些,這些談判,是在為一個不再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世界鋪路。
歐洲願意讓出自己與美國之間的順差、日本樂於接受美國牛肉、韓國同意開放關稅項目、越南更是連夜修改勞工法——這些國家不是沒得選,而是很清楚:跟美國走,至少還有得分一杯羹;跟中國耗,只剩下空椅子。
美國物價沒漲,股市還漲了
有人問:美國這麼搞,怎麼沒有通膨?其實,美國這波關稅策略,很聰明地避開了民生必需品,主攻機械、零組件、高科技產品。一方面,通膨壓力沒那麼快反映;另一方面,製造業回流投資,反而推高股市。
中國這邊則不同。由於產業鏈本身以加工為主,原本就是低毛利,當關稅上來之後,利潤壓縮空間有限,三分之一工廠直接轉虧,是真虧,出貨越多越虧。
而更殘酷的是,這不是一場「談好了就能恢復」的事情。一旦日本、歐洲、東南亞這些地區與美國建立新穩定供應鏈,中國的角色就被「替代」了。這是結構性的改變,改天想搶回來,可不是說說而已。
中國的時間窗口,正在消失
三個月,對於談判桌上的美國來說,是最後拼好地圖的時間;對中國來說,卻像是坐在沙發上,看著牆上的倒數時鐘一點一滴走完。
沒錯,中國依然在台面上談,也依然高喊「平等互利」,甚至有一些樂觀的聲音說「我們談得很強硬」——但真相是,談判桌之外的局勢,早已發生質變。
大家還記得幾個月前的聲浪嗎?當川普一紙新關稅出台,全網罵聲一片,我記得那幾天,我轉發了一些支持的觀點,甚至說了句「長痛不如短痛,我願意All in」——結果被網暴了好幾天,有人還截圖去舉報我。
但現在,網路好安靜。那些罵川普關稅的人,不見了;那些罵美國經濟要垮的人,也不見了。大家好像都懂了,不說話就是默認。
當世界不再買單,我們還剩什麼?
從日本人的角度,我常想,如果今天日本出口受到限制,我們至少還有內需市場、還有旅遊、還有技術創新。但中國如果出口斷了,內部消費能撐得起那龐大產能嗎?
曾經是世界工廠,但工廠的前提是有人下訂單。如果這個世界,不再下訂單了呢?
美國也許會有點仁慈,給你三個月讓你緩衝。但歐洲、日本、韓國、越南這些新盟友,會等你嗎?還是更現實地把訂單簽給了他們,畢竟世界不缺廉價勞工,只缺穩定供應鏈。
我們這些普通人該怎麼辦?
我不是什麼經濟專家,我就是一個在仙台過著平凡生活的小市民,養三個孩子,看股市、買菜、關心匯率。對我來說,這場風暴,就像天氣變冷一樣,不是一夜之間凍人,而是從一點點的風,慢慢變成大雪壓頂。
我們能做的,是清醒地看待局勢、保守地安排生活、多元化自己的收入來源、教育孩子更早地了解世界的複雜面——這不是悲觀,而是現實。
有時候,「假裝贏了」確實讓人心裡舒服,但長久來說,「懂得輸在哪裡」才有活路。這三個月,也許是最後的體面。我們都該好好珍惜。如果你喜歡這樣用小市民的眼睛,去看那些大國博弈下的風與草,我邀請你追蹤我的《方格子》。我是金子梁太郎,一個在日本仙台生活、養著三個孩子的平凡爸爸。
這裡沒有高談闊論,只有一些生活裡聽來的聲音、看到的變化,以及一點點寫給未來的筆記。
點個讚、留個言,或是加入追蹤,都是給我寫下去的動力。
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讓我在深夜裡能續一口氣,繼續說這些,不熱鬧但真實的故事。
——金子良太郎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