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晓得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手机忽然响了,通知栏跳出一个「緊急地震速報」,画面震动得比我高中第一次告白时的心还要猛烈。
几秒之后,屋子一动不动。你以为虚惊一场,转头继续刷手机。
然后,孩子说了一句:「爸爸,我们家有準備地震包嗎?」
……
我哑口无言。不是没有准备,而是——一直在准备、还没准备完。
说起来惭愧,住在日本十五年,我的防灾意识从「留学生阶段的啥都不管」,慢慢进化到现在的「爸爸级微焦虑生存模式」。
这一两年,「準備防災包」已经不是一件「要不要」做的事,而是「现在做没做完」的问题。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我这个平凡小市民,靠着一点生活智慧和父亲的本能(还有老婆的碎碎念),是怎么打造出我们家的Mineforce式防灾系统的。
一、避難所地图贴冰箱,家人一致认路
别看我常年在仙台,心里装着的不只是牛舌和温泉,还有三套避难路线图。
第一套是从家里出发,走路10分钟到附近中学的体育馆。那是我们官方指定的「第一避難所」,我们家老二5岁,走慢点也能赶得及。
第二套是晚上用的路线,避开电线杆和老旧建筑,万一地震刚好在深夜,我也能闭着眼领着孩子走。
第三套是老婆指定的Plan B,若我们不在家,而我在上班、孩子在学校,那我们统一到市役所后面的小公园会合。
地图贴在冰箱上,小女儿每天都要指着问一次:「爸爸,这里是我幼稚園吗?」
我都会点点头说:「对的,如果爸爸来不及去接你,就站在那里等,不要乱跑。」
我知道,那是一种恐惧的教育,但也是一种爱的确认。
二、防灾包不是「背着就走」,是「撑三天再说」
很多人买了那种网红防灾包,打开一看,瓶水、饼干、哨子、小刀、雨衣、手电筒,一应俱全。
我也有买。买来之后藏在玄关旁边,一年没动过。
直到有一天我家老大说:「爸爸,里面的水过期了。」
我才想起来,灾难没来,物资先阵亡。
后来我们做了一个自己的「Mineforce」防灾体系——
就像Minecraft游戏一样,要收集物资、分区储存。
- 每人背包:一人一袋,装着当天要穿的内衣裤、能量棒、轻便雨衣、小手电和个人药物。
- 玄关储物箱:储备一箱水、一箱速食饭、一罐奶粉(不是我吃的,是小的要喝)。
- 车里也备一份:我上班远,如果当天被困在公司或路上,至少不怕饿着。
老婆说我们像打游戏前的准备区,我说——这叫Mineforce,灾难来时,靠的不是本能,是「平时的自我建造」。
三、教孩子「万一出事」的心法,不教他们「别怕」
有些父母不愿意跟孩子谈灾难,怕吓着他们。
可我觉得,孩子怕的不是地震,是没人告诉他们「遇到危险要怎么做」。
我家防灾教育,从来不说「别怕」。
我们说:
- 「如果爸爸妈妈不在你身边,谁是你可以找的老师?」
- 「如果要等一整天才能见到爸爸,那你能自己吃完一盒饭团吗?」
- 「如果手机没信号,要不要试着写张纸条贴在墙上?」
我不是要他们坚强,我只是想告诉他们:「爸爸不在的时候,你也有力量。」
我们玩过一场「停电游戏」,关掉电源,只能用手电筒、冰箱不许打开,看谁撑得久。
结果最先投降的,是我。
小女儿哭着说:「我想要ipad。」
我也差点哭出来:「爸爸也想要,但我们得先学会怎么活下去。」
四、防灾不是预言世界末日,而是延长家人团聚的时间
准备防灾包、规划避难路线、每年检查一次物资……
这些事,说简单不简单,说麻烦也不算太麻烦。
但它们背后,其实是我对家人的一种小心愿:
不管发生什么,我希望我们还能在一起。
不是盲目乐观地觉得「日本治安好、地震也习惯了」,而是踏实地告诉自己——
当危险来时,我已经准备过了。
不只是靠本能去逃,而是靠我们一家人的智慧,撑过那48小时的混乱,再慢慢走向复原。
结语:你家的防灾准备,Mineforce了吗?
最后,我给自己提一个小问题,也问你:
你家,是不是也有一份真正能用的防灾准备?
不是塞在储藏间的老背包,也不是网上买来的噱头包,而是属于你家的「Mineforce体系」——你知道在哪里,孩子也知道怎么用。
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其实现在就可以。
去玄关放一瓶水也好,和孩子聊一次「如果不在一起怎么办」也好。
防灾,不只是为了活下来,而是为了能一起活下来。
别等地震那一刻才打开手机查「防災包準備清單」,因为届时,你可能连手机都握不稳。
Mineforce,今天就从你家开始吧。
#防災準備 #日本生活 #中日家庭 #地震教育 #育兒日記 #金子良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