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2023.12.24
天氣:陰陰的
參加隊伍:蘇老大自組
路線行程:玉里-安通越嶺道入口-安通越山(原路來回)-路邊撿三笠山-北回歸線標-臺北
那麼就來趟:一日中央山脈主稜;一日海岸山脈主稜!
前一天的關山嶺山雖說是摸了個百岳,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跟摸魚差不多,今天說要認真走點路,不過考量到還要回臺北,也不能認真過頭。昨日訪中央山脈,今日就闖海岸山脈吧!安通越嶺,GO~
安通越嶺道起至花蓮縣玉里鎮安通溫泉區,終至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村,是第一條穿越花東海岸山脈的步道。清朝時期因「開山撫番」的政策,提督吳光亮因此開闢越嶺道,這條古道也成為清朝時期至日據時期,阿美族與平埔族結婚的姻親道路,也是傳教士進入後山宣揚基督教教義的傳教道路,以及居民走私魚貨、菸草,躲避日警查緝的運輸道路(我怎麼覺得後面才是重點)。

安通越嶺道
8:00 車子經過安通溫泉區後,轉往橋下產業道路行駛,帶我們到產業道路叉路口(咕狗地圖可導航"安通越嶺道口"不過建議中途寬場地就可停車,檳榔園處道路窄小也不方便停車,而且檳榔園往上可能要四輪傳動車才好開)。此路口的電線桿上可看到"安通越嶺道入口"的牌子。
順著產業道路走,不知是否因為前一天下過雨,之字形坡有點陡滑,來到兩側都是檳榔園,而且有好幾處叉路,幸而有些路口都有放置安通越嶺道的方向指示牌。我們邊走邊討論車子能不能開上來,就不用踢那麼長的產業道路。
8:40 走來至一片空地,路旁有大大的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設置的"安通越嶺道"木頭標誌柱子,此處為登山口。
安通越嶺古道最初之起源為清朝同治時期,因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開始積極治理臺灣,針對原住民開山撫番政策,分北、中、南三路進行山區開路,中路由總兵吳光亮領軍自林杞埔(今南投竹山)起始,翻越中央山脈八通關,至璞石閣(今花蓮玉里),就是八通關古道。之後吳光亮再由璞石閣出發經海岸山脈翻越至成廣澳(今臺東縣成功鎮)之道路,命名為成廣澳道路,是安通越嶺古道之始祖。清領時期安通越嶺古道是海岸山脈兩邊的原住民阿美族姻親節慶時互相往來的重要道路,也曾是基督教傳教士至東部傳教的宣教路。
日本時期:日治時期日本人接管安通越嶺古道後進行修築,將古道改稱為"紅莝越嶺道"(莝音同錯,意思是鋤草。不過在阿美族語中紅莝表示「臭」的意思,由於部落前的溪流上游常傳出溫泉硫磺礦味,因而得名)。紅莝越嶺道起點自今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村石門溪,於烏帽子山南鞍翻越海岸山脈,沿安通溪出至今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且日治時期後期,因戰爭導致臺灣物資缺乏,很多民生物品被總督府列為管制品,不准自由買賣,部份民眾為取得民生用品,利用紅莝越嶺道運送魚貨及菸草等貨物,古道成了當時重要的走私路。(看來名稱演變為:成廣澳道路→紅莝越嶺道→安通越嶺道)
(安通舊名解釋: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10145)

在入口處的空地有放置安通越嶺道的步道路線圖,玉里這一段為西段,從入口處走往上越嶺點會經過涼亭、木棧橋和兩個觀景台,西段長度約2065公尺。
1970年代後,由於瑞港公路、東富公路及玉長公路的開通,安通越嶺道逐漸失去貫通海岸山脈的功能而荒廢,2008年林務局重新整修約2公里長的西段步道,東段部分的步道則於2016年開通。步道分為西段與東段,全長6公里。多數健行者會從西段入口出發,步道設有兩處觀景臺,登上觀景臺往東側可俯瞰太平洋,西側可眺望花東縱谷。第二觀景臺是西段的終點。東段坡度陡峭,有些地段需攀繩才能前行。(資料來自安通越嶺維基百科)(好耶~以後走私運送貨物不用爬山了)

8:53 出發,從登山口平台往上走一小段,就看到"安通越嶺古道0K"的里程柱,入口處有用圍繩攔住,不讓車輛進入。
9:14 涼亭,修築良好的木棧步道階梯往上走,有時可看到花東縱谷的展望,不過當天陰天且雲略多,很多山頭都遮住了。還有漂亮的木頭拱橋。天氣好時,縱谷朝中央山脈看是可以看到玉山群峰的
9:48 第一觀景台是個大空地草地,在稜線上平緩再走一段就是有個小平台的第二觀景台(2.0K處),大概是這邊氣候潮濕水氣多,觀景台看起來就是長著苔癬陳舊的外貌。
安通越山
10:01 第二觀景台往前走就是越嶺點/叉路口,左轉是續走古道東段,想要摸安通越山的,就從警告牌附近找比較好鑽入的地方,沿著稜線走可以到安通越山。我們事先得知當天認識的友隊也來走安通越嶺古道,但一路都沒看到,表示該隊還沒上來,走往安通越山的稜線上,邊走邊閒聊打屁開玩笑說我們人少動作較快,不然也越過去走東段,去攔截他們的接駁車。

摸安通越山基點的人比較少,草長得高但偶有布條和可以辨識出路跡,問題是有幾段有著黃藤擋路,海岸山脈的另一個名產就是黃藤啊~此時就需要領隊在前方找比較好走的地方把黃藤砍出一個洞讓我們過去。
綠花肖頭蕊蘭?走在一段可以看到海波浪的稜線路(此方位為長濱的海邊),低頭看到路旁正開的蘭花。還有一段小小的有架繩上坡。
10:41 穿過一片黃藤區後,上方的小平台就是安通越山,H994M,三等三角點(No.4197),山頂週圍的植物都長高了,視野不怎樣,可以看到海和縱谷的視野在稜線途中。
11:38 走出越嶺點回到觀景台,剛好看到友隊走上來抵達第二觀景台,他們是走西段走到東段的整段安通越嶺。

原路下山,西段路徑好走,下山頗快,回到登山口的大木柱空地,出現了一趟白色休旅車,可以開上來此處就少走一大段產業道路。
12:54 踢產道往下時,經過這間"安通鳳凰谷有種松",我們邊討論車子夠力時至少可以開到這,要不要摳司機大哥上來接的打屁話。在剛剛安通越嶺登山口的平台,下山時有看到停放一輛高底盤休旅車(上山沒看到),四輪傳動不怕滑的,可以一直開上去,平台也比較有空地可停車。

12:59 回到停車處,大家簡單換個衣服,車上有水,領隊就煮大鍋麵讓大家吃中餐,加了好幾種的新竹貢丸,豪華丸子大鍋麵(那個黑黑的是墨魚貢丸喔!)
三笠山
14:30 據說三笠山可以開產業道路到很近的地方登山口。我們在走完安通越嶺道北返時,行駛在台9線上,在三民國中附近對面路旁的當山口進去。不過現在整個台9線在進行拓寬作業,這個路旁大概已經消失不見了。如果有人對摸基點這種活動有熱情的(攤手),請參考萌芽的紀錄:20240915三民山(三笠)
走到山頂上是開墾地,上面一整片紫花藿香薊,有些荒廢,基石靠近崖邊雜草叢中。站在山坡崖邊往秀姑巒溪方向看,下方是一個個方形池子,很多小白點居然會移動,喊說:是鴨子耶~所以這些池子都是養鴨池喔!
三笠山,H130M,三等三角點(No.1440)。三民地區最早稱為Takay(迪階、迪佳),到了日治時期稱「三笠」,直到民國時期改名為很有中華民國特色的「三民」。

北回歸線標
15:42 來到花蓮瑞穗鄉舞鶴台地的北回歸線標誌公園,停車上廁所也小歇一下。寬敞的草地上除了日晷造型的北回歸線標之外,還有蜜香紅茶大茶壺。臺灣一共有3處設置北回歸線標誌,分別在嘉義水上鄉、花蓮瑞穗鄉、豐濱鄉,不過,回歸線通過台9號省道的確實地點,其實是在目前北回歸線標誌以南大約兩公里的地方。摸基點者當然也就沒放過草地中顯眼的三等控制點(省政府地政處測量局,U002)。
站在此處看往中央山脈方向,花蓮的虎頭山和倫太文山在陰天中隱隱約約露出來。

16:43 在鳳林大馬路邊摸進草叢裡,說要找一顆基點,真的是在荒煙漫草裡摸呀摸的,靠的是領隊之前來過的記憶去抓基點位置,雖說有GPS,但我們也都知道GPS是有誤差的,尤其這誤差是一片荒草時,拿著GPS看著對,一種十分逼近法的走法。網路上找到的提示是:台9線241.05K處,巷口左側民宅為中正路104號,走至巷底由竹屋旁進入小徑。
實際上找到時,從基點位置看出去台9線大馬路,直線走出去大概3分鐘...所以難的是在竹叢、香蕉叢、雜草中找出那粒石頭在哪,不過這顆一等水準點身高還蠻高的哩!
16:52 找到了!鳳信,一等水準點,H121M(No.9991),位於鳳林鎮台9線241K處路旁的開墾地內。

這樣甘願了,可以回家了嗎?都傍晚5點了還在花蓮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