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探勘性航行之研究:卷一》的封面。
A119計劃(Project A119),又稱為「月球探勘性航行之研究(A Study of Lunar Research Flights)」,是美國空軍於1958年制定的絕密計劃。這個計畫的目的是在月球上引爆一枚核彈,這將有助於解答行星天文學和天體地質學中的一些謎團。如果爆炸裝置在月球表面而不是在月球隕石坑中引爆,那麼地球人用肉眼就能隱約看到爆炸產生的閃光。此舉目的在展示武力,以提升美國國內對自身能力的信心,而蘇聯在太空競賽中早早領先後,美國就急需這種提升。 該計畫從未實施,因為「空軍官員認為其風險大於收益」而被取消,而且登陸月球無疑會在美國和國際公眾眼中成為更受歡迎的成就,如果該計劃得以實施,可能會導致太空軍事化。蘇聯的類似計劃(E-4計劃)也因擔心彈頭落回蘇聯領土以及可能引發國際事件而未能實現。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前高階主管Leonard Reiffel於2000年揭露了該計畫的存在。雷菲爾曾在1958年領導此計畫。當時年輕的卡爾·薩根(Carl Sagan)是該團隊的一員,負責預測真空和低重力條件下核爆的影響,並評估該計畫的科學價值。相關文件被保密了近45年,儘管雷菲爾披露了這些文件,但美國政府從未正式承認參與了這項研究。

爆炸計劃在月球晨昏線處發生,以便從地球上獲得最大可見度。
|背景
冷戰期間,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了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 1),在太空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斯普特尼克1號是第一顆進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它出人意料地成功發射,加上美國「先鋒計劃」兩次發射衛星均以慘敗告終,這被媒體戲稱為「斯普特尼克危機」,並成為太空競賽爆發的導火線。為了收復計劃失利,美國開展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和項目,最終包括發射「探索者1號」,成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NASA就是在這個時期創立的。
|計劃
1949年,設在伊利諾理工學院的阿莫爾研究基金會(ARF)開始研究核爆對環境的影響。這些研究一直持續到1962年。1958年5月,ARF開始秘密研究月球核爆的潛在後果。該計劃由最初提出該計劃的美國空軍主持,其主要目標是製造一次從地球上可見的核爆,人們希望這樣的展示能鼓舞美國人民的士氣。 在這個計畫構思之時,各大報紙都在通報蘇聯計畫在月球上引爆氫彈的傳聞。根據1957年末的新聞報道,一位神秘人士向美國特勤局特工透露,蘇聯計劃在11月7日月食發生時在月球上引爆核彈,以紀念十月革命週年。有關這次傳聞發射的新聞報導中提到,目標是月球晨昏圈的暗面:A119計劃也將把這片邊界當作引爆目標。此外,還有報導稱,如果核彈未能擊中月球,很可能會因引力問題直接返回地球。 「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也提出了類似的想法。1957年2月,他提議在月球表面和距離月球一定距離的地方引爆核裝置,以分析爆炸的影響。
核爆預計在月球晝夜線邊緣引發,以取得在地球上的最大能見度。
|研究
由Leonard Reiffel領導的十人小組在芝加哥伊利諾伊理工學院集結,研究此次爆炸的潛在可見性、其對科學的益處以及對月球表面的影響。研究小組成員包括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和他的博士生卡爾薩根(Carl Sagan)。薩根負責對月球周圍太空塵埃雲的膨脹進行數學投影,這是決定從地球上能否看到月球的關鍵因素。 科學家最初考慮在計劃中使用氫彈,但美國空軍否決了這個想法,因為這個裝置太重,無法用飛彈推進。後來決定使用W25彈頭,這是一種小型輕型彈頭,當量相對較低,為1.7千噸 。相較之下,1945年投在日本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當量為13-18千噸。W25彈頭將由火箭攜帶到月球的陰影面,撞擊後引爆,爆炸產生的塵埃雲會被太陽照亮,因此從地球上也能看見。根據雷費爾的說法,空軍在洲際彈道飛彈研發方面的進展,到1959年將可以實現這樣的發射。
|計劃取消
兩國幾乎在同一個時刻停止了實驗計劃,是誰阻止了這場鬧劇不得而知,表面上1959年1月,美國空軍取消了該項目,似乎是因為擔心發射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會對當地民眾造成風險。計劃負責人倫納德·雷菲爾(Leonard Reiffel)指出,另一個因素是可能產生的核輻射,這將影響未來的月球研究計畫和月球殖民計畫。
|蘇聯項目的證據
2010年代後期的報告顯示,蘇聯確實存在一個相應的項目,儘管迄今為止發現的關於該項目的唯一官方文件始於1958年,而不是那個神秘人消息來源的1957年,正是該消息來源的謠言啟動了美國項目。蘇聯官方的計劃也與媒體報道的情況不同。該計畫於1958年1月啟動,是代號為「E」的一系列計劃的一部分。E-1計劃包含登陸月球的計劃,而E-2和E-3計劃則涉及將探測器發射到月球背面,拍攝一系列月球表面照片。該項目的最後階段,E-4計劃,計劃對月球進行核打擊,以展示其武力。與美國計畫一樣,由於對運載火箭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擔憂,E系列計畫在規劃階段就被取消了。

在對卡爾·薩根生平調查中,A119計畫始為人知。
|結果
1963年《部分禁止核子試爆條約》和1967年《外太空條約》的簽署,阻止了未來在月球上引爆核裝置概念的研究。當時,美國和蘇聯都已進行了數次高空核爆,包括第一次硬餅乾行動、百眼巨人行動,第一次與第二次多米尼克行動、以及K計畫。 1969年,美國憑藉著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的成功,成為第一個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國家。同年12月,阿波羅計畫科學家加里‧萊瑟姆建議在月球上引爆一個「小型」核裝置,以便研究月球的地質構造。但這個想法被否決了,因為它會干擾測量月球天然背景輻射的計劃。 A119計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秘密,直到1990年代中期,作家凱伊·戴維森在為撰寫傳記研究卡爾·薩根的生平時發現了這個故事。薩根參與該計畫的事實從他1959年申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米勒研究所的學術獎學金中可以看出。在申請中,薩根提供了該計畫研究的細節,戴維森認為這構成了對國家安全的侵犯。洩密事件包括薩根透露了A119計劃的兩份機密文件的標題:1958年的論文《月球核武爆炸對解決行星天文學某些問題的可能貢獻》和1959年的論文《核武爆炸對月球的放射性污染》。1958年發表的一篇題為《宇宙輻射與月球放射性》的論文,署名是 I. Filosofo,但在1961年薩根為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撰寫的一篇論文中也提到了這一點。這些都是該計畫撰寫的八份報告之一,這些報告均於1987年全部銷毀。 由此產生的傳記《Carl Sagan: A Life》於1999年出版。不久之後,《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評論強調了洩露資訊被發現的事實。這促使雷菲爾打破匿名,給該雜誌寫信,證實薩根的行為當時被認為違反了該項目的保密性。雷菲爾藉此機會透露了研究的細節,他的聲明被媒體廣泛報導。雷菲爾在披露該項目的同時,也譴責了其中所做的工作,他指出「竟然有人考慮過這種左右輿論的舉動,這讓他感到震驚」。 由於這封信引起了公眾的關注,有人提出了有關A119計劃的資訊自由請求。直到那時,《月球探勘性航行之研究:卷一》才得以公開,此時距離其啟動已過去了40多年。其他卷宗的檢索顯示,其他報告已於1980年代被伊利諾理工學院銷毀。 英國核子歷史學家大衛·洛瑞(David Lowry)稱該項目的提議「荒謬」,並補充道:「如果項目繼續進行,我們就永遠不會看到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邁出人類一大步的浪漫形象。」

|寫在最後
看過一部災難電影叫做「月球隕落」嗎?劇情描述月球因軌道關係化身為隕石襲擊地球,造成重大災害的故事,該作品就是參考了這項計劃而寫出來的劇本,如果七十年前美國蘇聯真的用核彈氫彈打擊月球做科學實驗,這部電影就會變成現實。
在1950那個年代,太空探測器的發展還未成熟,美蘇科學家就已經透過計算研究出月球的各項指標,甚至還有「神秘人」提供了各種資訊給美國,除了讓美國提早知道蘇聯的「炸月計劃」,更提示美國各種月球資訊,讓美國人可以在研究領域更為精進,而至今這位洩密的神秘人是誰目前還沒有定論,只知道當時美國受到這位「高人」指點,讓後面的太空競賽領先全球,有人說「高人指點」是當代頂尖科學家洩密,陰謀論者說是合作研究的外星智慧提供「建議」,無論真相如何,你能想像在70年前,人類就已經有了將核彈送入外太空打擊的能力,所以漫威電影的劇情和超級英雄不是憑空亂演,哪天突然看到天上有人在快速飛行,地上有綠色坦克呼嘯而過,或是巨大飛行母艦從森林裡起飛都不要覺得奇怪,那才是我們活在的現實。
人類的科技比你所見還要先進。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