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時候,佛陀來到馬嘎達國(Magadhan,古譯“摩揭陀)的南山附近,那裡有座名為「一梗」的村莊。 在那村莊中,住著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農耕大戶婆羅門,名叫「卡西」。當時正值播種季節,卡西準備了五百隻犁和相等數量的軛,準備進行播種作業。 某一日早晨,佛陀著衣持缽,來到卡西播種的田地附近,當時,卡西正在分配給農工的食物。 佛陀抵達配給食物的地點後,就站在一旁。 卡西看到佛陀站在等待施食,便對佛陀說: ahaṁ kho, samaṇa 沙門讓我告訴你 kasāmi ca vapāmi ca 我從事犁田播種 kasitvā ca vapitvā ca bhuñjāmi 完成工作有飯吃 Tvampi, samaṇa 所以同樣沙門你 kasassu ca vapassu ca 應該先犁田播種 kasitvā ca vapitvā ca bhuñjassū 然後再來領飯吃 佛陀則回答: Ahampi kho, brāhmaṇa 婆羅門請聽我說 kasāmi ca vapāmi ca 我也有犁田播種 kasitvā ca vapitvā ca bhuñjāmī 完成工作應受食 卡西很不以為然地反駁佛陀: Na kho mayaṁ passāma bhoto gotamassa 我不見具光輝者 yugaṁ vā naṅgalaṁ vā phālaṁ vā 裝設軛犁和刀片 pācanaṁ vā balībadde vā 或以牛叉令牛行 atha ca pana bhavaṁ gotamo evamāha 然而卻聽見你說: 「Ahampi kho, brāhmaṇa 婆羅門請聽我說 kasāmi ca vapāmi ca 我也有犁田播種 kasitvā ca vapitvā ca bhuñjāmī 完成工作應受食」 Kassako paṭijānāsi 宣稱自己是農夫 na ca passāmi te kasiṁ 我並不見你耕種 Kassako pucchito brūhi 何以自稱是農夫 kathaṁ jānemu taṁ kasin 如何能知你已耕 佛陀以偈言回答:

佛陀法語 | 關於修行
Saddhā bījaṁ tapo vuṭṭhi 信是種子勤為雨 paññā me yuganaṅgalaṁ 智慧是牛軛和犁 Hirī īsā mano yottaṁ 慚是犁柱意為繩 sati me phālapācanaṁ 念是犁刀與牛叉 Kāyagutto vacīgutto 守護身行與口行 āhāre udare yato 由此飲食知節量

佛陀法語 | 關於修行

佛陀法語 | 關於修行
Evamesā kasī kaṭṭhā 這是我說的耕耘 sā hoti amatapphalā 不死之果是莊稼 Etaṁ kasiṁ kasitvāna 當你完成此耕種 sabbadukkhā pamuccatī 便從一切苦解脫 聽完佛陀的偈言後,卡西立刻知道自己膚淺的錯誤,並改口想要供養佛陀。 但佛陀說明了『諸佛只會在因緣具足時說法,不會在開示後,因偈受供。』 於是卡西便在盛讚佛陀之後,成為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在家居士。 ---- 佛陀以各式方式或譬喻來開示法。他很經常將一個人的內心,比喻為田地。 就例如在「僧隨念」中,佛陀說僧團是『世間無上福田』 本經中,佛陀以耕種來形容修行的過程,非常生活化、容易理解,特別是那些務農者,一聽就能體會修行的次第及修行重點。 本篇的聞法者,並沒有決定皈依佛陀出家,而只是願意成為在家弟子。從這點就看得出來,佛陀並不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僧團,而四處行腳傳法,他純粹依照因緣,給予適當的人適當的建議,至於聽聞開示的人,是否就此走向解脫之道,會依照各自不同的波羅蜜,而有不同的決定。 因此便可以看出佛陀知道眾生有各自的因緣,所以並沒有意圖,希望每個人都來出家。 ---- Kasi,音譯:卡西,字義是『耕種』 因此,這位婆羅門的本名可能並非是耕種,但因為他是農耕大戶,所以其他人就直接以他的職業來稱呼他。 更白話一點,Kasi可譯為『種田的』 其中,關於諸佛不熟偈後食的部分,在其他已翻譯的經典相同,所以本篇就大幅省略了那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