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7.10 💠 Bahudhītara-suttaṃ / Bahudhīti-suttaṃ(多女兒經/巴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禮讚佛陀 - Bahudhīti Bhāradvāja

禮讚佛陀 - Bahudhīti Bhāradvāja


某一段時間,佛陀住在枸薩羅(Kosala,古譯:拘薩羅)城的一個樹林中。 那段時期,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Bahudhīti(巴胡迪提)也來到這座樹林中,想要找尋他已經遺失六天的十四頭公牛。 巴胡迪提來到樹林後,看見盤腿禪坐的佛堂,上身挺立、保持正念(意思是:沒有因為他的到來,就睜開眼睛查看) 他走近佛陀,便以偈言說出自己有感而發的七個煩惱事,並推想,這位修行人肯定沒有這些煩惱,所以看起來才如此安詳。 這七個煩惱是: Balībaddā catuddasa 我有十四頭公牛 Ajjasaṭṭhiṃ na dissanti 但已走失了六日 Tilākhettasmi pāpakā 我有受損芝麻田 Ekapaṇṇā dupaṇṇā ca 只剩一兩片葉子 Tucchakoṭṭhasmi mūsikā 我有穀倉空無物 Ussoḷhikāya naccanti 老鼠為食忙奔走 Santhāro sattamāsiko 我有已用七個月 Uppāṭakehi sañchanno 佈滿蟲蟎的褥墊 Vidhavā satta dhītaro 我有七個無夫女 Ekaputtā duputtā ca 各須扶養一二兒 Piṅgalā tilakāhatā 我有褐斑枕邊人 Sottaṃ pādena bodheti 總是用腳踢醒我 Paccūsamhi iṇāyikā 我有債主清晨找 Detha dethāti codenti 不斷要求還錢來 佛陀則以同樣的偈言句型回應他,並同意巴胡迪提的推想是正確的。佛陀確實沒有這些煩惱,所以才會身心皆安樂: Balībaddā catuddasa 我無十四頭公牛 Ajjasaṭṭhiṃ na dissanti 而且走失已六日 Tilākhettasmi pāpakā 我無受損芝麻田 Ekapaṇṇā dupaṇṇā ca 只剩一兩片葉子 Tucchakoṭṭhasmi mūsikā 我無穀倉空無物 Ussoḷhikāya naccanti 老鼠為食忙奔走 Santhāro sattamāsiko 我無已用七個月 Uppāṭakehi sañchanno 佈滿蟲蟎的褥墊 Vidhavā satta dhītaro 我無七個無夫女 Ekaputtā duputtā ca 各須扶養一二兒 Piṅgalā tilakāhatā 我無褐斑枕邊人 Sottaṃ pādena bodheti 總是用腳踢醒我 Paccūsamhi iṇāyikā 我無債主清晨找 Detha dethāti codenti 不斷要求還錢來 tenāhaṁ brāhmaṇā sukhī 因此我身心安樂

佛陀法語 | 無煩惱

佛陀法語 | 無煩惱

聽了佛陀的回答後,巴胡迪提立刻發出讚嘆,並以四種譬喻來形容佛陀是如何導正一個人錯誤的思想和行為。 他說: Seyyathāpi, bho gotama 喬達摩講法如同 nikkujjitaṃ vā ukkujjeyya 扶正已歪斜之物 paṭicchannaṃ vā vivareyya 揭開被隱藏之物 mūḷhassa vā maggaṃ ācikkheyya 為迷途之人指路 andhakāre vā telapajjotaṃ dhāreyya – cakkhumanto rūpāni dakkhantīti 點燃黑暗中燭火 - 才能用眼看世間 之後,他也要求加入佛陀的僧團,成為比庫,通過了精進的修行,不久他便成為了阿拉漢的一員。 ---- 到此為止的十部經,便是婆羅門相應中的10篇『阿拉漢品』,這十位都是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但有不同的性格、職業和或好或壞的人生故事。 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在聽了佛陀善巧的說法,就立刻決定在佛陀的正法中出家,而且最後都證得了阿拉漢果位,成為解脫者。 最後的第十位,也就是這篇的聞法者的名字叫做Bahudhīti(音譯為:巴胡迪提),從他自己的感嘆中,我們得知他雖是婆羅門種姓,但生活很窮、運氣不好、只生女兒、枕邊人也長得很難看、甚至還負債。 但佛陀打坐的容貌,打動了他,使他自己反省並察覺到自己正在受的苦,所以才有感而發。 身為婆羅門種姓,並不代表他會一直有富裕的生活,但他肯定是有受到只有婆羅門才能受的教育,因此可推測猜想,他是在意「容貌」的人。 也因此,在他還不知道眼前此人是否是婆羅門教徒的情況下,就只是看到佛陀在打坐,就對那樣的氣質心生嚮往。 因為欲望的目標是導向清淨,因此佛陀說這種欲望是好的,是對一個人有幫助的欲望,和令凡夫更佳陷入貪瞋癡之中的慾望並不相同。 所以,當我們學習佛理時,也可以因為對佛陀、對阿拉漢聖者們的德行、生活防水、甚至某些氣質心生嚮往,而產生修行的動力。 ---- 此經的名稱在許多版本中的譯名中,都是譯成「多女兒經」,只有在註釋書中,才出現了這個婆羅門的名字。 而這位婆羅門的名字也有許多層的含義,除了最直接的翻譯:多女兒(因為他有七個女兒,沒生出兒子)之外,若拆解其名Bahudhīti,則還可以細分出: -- 多智慧 -- 多厭惡 -- 多停留 -- 多忍受 -- 多放置 巴利語是古老的語言,並沒有非常多的字,因此就如同中文,常常一個字有多個涵義,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下,字義還會改變。 我並非深入學習巴利語者,但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常常被譯文搞得很燒腦。 有此機會發願來做『超級白話版』的翻譯,就決定在故事中採用音譯,我認為這樣閱讀會更容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2會員
49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佛陀的智慧寶庫的其他內容
2025/07/29
某日,佛陀來到枸薩拉(Kosala,古譯:拘薩羅)國的孫達利卡河邊,蒙著頭巾,坐在一棵大樹下。 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名為孫達利卡,在河邊做完了火祀後,想要將祭祀梵天的剩餘物,供養其他的修行人。 他環顧四周,發現了蒙著頭巾的佛陀,覺得此人應該是修行人,便帶著殘餘的供品和水瓶走了過去。
Thumbnail
2025/07/29
某日,佛陀來到枸薩拉(Kosala,古譯:拘薩羅)國的孫達利卡河邊,蒙著頭巾,坐在一棵大樹下。 一位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名為孫達利卡,在河邊做完了火祀後,想要將祭祀梵天的剩餘物,供養其他的修行人。 他環顧四周,發現了蒙著頭巾的佛陀,覺得此人應該是修行人,便帶著殘餘的供品和水瓶走了過去。
Thumbnail
2025/07/28
有一位住在王舍城,隸屬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名叫「阿吉卡」,他是傳統的拜火婆羅門,相信通過火祀和咒語,可以獲得三明,成為解脫者。
Thumbnail
2025/07/28
有一位住在王舍城,隸屬巴拉德瓦賈族姓的婆羅門,名叫「阿吉卡」,他是傳統的拜火婆羅門,相信通過火祀和咒語,可以獲得三明,成為解脫者。
Thumbnail
2025/07/27
巴拉德瓦賈氏族中,另有一位名叫「蘇迪卡」的婆羅門,來到佛陀所在的修行處,到達之後,與佛陀互相寒暄問候,接著以偈言說道...
Thumbnail
2025/07/27
巴拉德瓦賈氏族中,另有一位名叫「蘇迪卡」的婆羅門,來到佛陀所在的修行處,到達之後,與佛陀互相寒暄問候,接著以偈言說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在一個靜謐的森林中,佛陀正坐在一棵大樹下,周圍聚集著一群虔誠的菩薩和弟子們。這天,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佛陀和菩薩們身上,仿佛給整個會場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其中一位菩薩,名叫文殊菩薩,他滿懷疑惑,向佛陀請教:「大悲的世尊,請您為我們這些菩薩和未來世代修行大乘法門的眾生,講解如何修行。您說如果眾
Thumbnail
在一個靜謐的森林中,佛陀正坐在一棵大樹下,周圍聚集著一群虔誠的菩薩和弟子們。這天,陽光透過樹葉,灑在佛陀和菩薩們身上,仿佛給整個會場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其中一位菩薩,名叫文殊菩薩,他滿懷疑惑,向佛陀請教:「大悲的世尊,請您為我們這些菩薩和未來世代修行大乘法門的眾生,講解如何修行。您說如果眾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敘述了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內容討論了生滅變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等觀念。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敘述了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內容討論了生滅變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等觀念。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